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探讨
2015-09-15李丽
李丽
摘 要 农业技术推广对于实现农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农业与农村正在经历重大改革,农业市场准入与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强,确保农产品供求平衡与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加。新形势下,要求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使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加大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建设与改革力度是推进农业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就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 农业发展;农技推广;体系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对于农业发展来说,农技推广服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农业推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发展和成绩,形成了以镇农技服务为核心,与社会服务组织并存的农技服务网络。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与持续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正在迎接一个全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挑战,必须对农机推广体系进行改革。
1 我国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1 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的挑战
1.1.1 农民科技需求的多样性
农产品供给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与地区性、结构性过剩是目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农业生产从最初所追求的产量农业转变为效益农业;农业经营模式逐渐从单纯原料生产转变为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1]。由此可以看出,农民对科技的强烈需求直接反映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强烈需求,并呈现多样化趋势。
1.1.2 农业科技服务市场逐步发展,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形成
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农业科技服务市场也取得了相对较快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开始逐渐发育,并逐步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它们在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时,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趋势为以下这2个方面:第一,很多民间农技服务组织的主要经营业务几乎都定位在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等这些农技推广当中的环节上,因为这些领域除了利润空间与其他领域相比较大之外,也是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开展技物技物结合经营的范围之内;第二,大部分产业化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这一目标,开始从事一体化服务,使企业服务领域得到不断拓宽。
1.2 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2.1 基层政府对于农机推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不够,导致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强,不尽心、不热心现象普遍,特别是新录用的农学类的大中专毕业生,即使目前在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但是大多数都是想先在此学习工作经验,为以后调改岗位打好基础,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且相对于其他岗位的工作来说,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不能留住人才也不会引进人才,导致农技推广人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1.2.2 手段落后,装备简陋
近年来,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条件虽有所改善,但技术装备水平仍十分简陋,工作手段相当落后,缺乏必要的检测分析设备、必需的业务工作设施。仅凭一张嘴两条腿开展业务、指导生产,沿用较为落后的经验判断去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用20世纪的工作办法,干21世纪农业的工作。
1.2.3 管理机制欠顺,服务效益不高
实施以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后,由于交由了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管理时间不长,一些乡镇领导或农技人员还存在观念上的偏差、认识上的不足、行动上的迟缓,作为国家农技推广主要渠道的重要环节,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管理力、凝聚力、约束力有待加强[2]。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探讨
2.1 培育主体、创新模式,把握改革的着力点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创新模式的行动上必须贯彻政府扶持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需求就是建立以政府农技推广机构为主,龙头企业与社会中介组织为辅的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同时,也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的关键要素。在巩固政府农技推广机构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基础地位的基础之上,实行挂靠科研院与农业院校,扶持农村经纪人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展推广,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参与到农技推广当中,形成全社会支持、关注、参与推广的合力。
2.2 落实待遇,创新机制
尽快推行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岗位管理办法。切实提高农业技术人员待遇水平,落实工资倾斜和绩效工资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于现代农业科技事业,探索和发展适合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农产品为单元、产业链为主线、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及时发现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并有效解决,使试验示范、技术创新、辐射带动所起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媒体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方便快捷、双向互动、简明有效的服务。
2.3 构建载体、创新形式,筑牢改革的支撑点
对农技推广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进行完善和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农民农机相关技术进行指导与培训,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农机推广服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养和技能。第一,将活动作为载体[3]。农业生产部门必须要坚持开展科技下乡、科技进家等等的活动,加强对农民的各方面培训。第二,将基地作为载体。对入股、承包等等创办与领办示范基地的形式给予鼓励,辐射周边农民,推广农业技术,引导农业生产。
3 结语
农技推广服务必须服务“三农”作为核心,使地方的粮食生产能力都得到提高,使现代农业得到持续发展,通过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化组织积极参与,推广、培训单位、科研单位、示范基地、农民、企业联动的网络。造就整体素质高、全心为农民服务的农技推广人才,使农技推广队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卢小磊,杨凤书,陶佩君.完善河北省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实证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3).
[2]袁正亮,石业贵.基层农技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 2009(9).
[3]吴淼,杨震林.现代农业的科技服务体系创新[J].科技管理研究,2008(6).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