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广西建设背景下灵川县海洋乡生态乡村绿化规划探究

2015-09-15李祎旻蒋惠黄东

南方农业·下旬 2015年8期

李祎旻 蒋惠 黄东

摘 要 以灵川县海洋乡小桐木湾屯为例,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将生态规划理念与村庄整治建设规划相结合,提出能够适应其特色生态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以植物为主体生态绿化规划方案。

关键词 生态乡村;绿化规划;美丽广西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乡村绿化”是“绿化”中的一种类型,是人类行为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并改造自然的直接方式之一,在绿化格局中占有较大的主体地位,也是区域格局的重要依托。乡村绿化规划是基于生态学理论基础进行的探寻,合理而有序地分配农村土地及其物质空间,建设一个安全、健康舒适、景色优美新农村环境,它是一门艺术性的科学研究。乡村绿化规划最根本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环境,一个经济全面发展、整体条件优化、环境美化的生态乡村。

1 研究区域概况

桂北明珠灵川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灵川县东、南、西三面环抱桂林市,县城距桂林市中心11 km。县城海拔156 m,东南为海洋山脉,西北为越城岭支脉,中部为湘桂低谷走廊,地貌总体呈“V”形结构。境内地形复杂,溪河纵横,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海拔相对高差达1 587 m。

海洋乡地势较高,海拔在300~1 137 m,最高温度为37 ℃,最低温度-2 ℃,平均气温17.5 ℃,昼夜最大温差为10 ℃左右,无霜期285 d,气候宜人。海洋乡拥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海洋属高寒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日均气温一般比城市低2~3 ℃,且全乡区域无工业污染,空气非常清新。据有关专家考证,早在公元一六三七年四月,明代大地理家徐霞客因探察湘水之源来到海洋,有《徐霞客游记》为证:“海洋山俱是崆峒财水,水门二,南北西出甚急,东旱门二,下一、二尺,即水汇其中。深者五、六尺,山南水塘有细凉。东源季陵亦下北,则北山尚在过脊背,水俱北流,此为湘源也。”海洋银杏林田园风光景区位于灵川县海洋乡境内,是大桂林旅游圈最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图1 小桐木湾村绿化规划效果图

本文选取位于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小桐木湾屯为研究对象。小桐木湾屯总面积3.07 hm2,共有村民32户,总人口138人。作为海洋银杏林田园风光景区范围内的重点旅游示范村,小桐木湾屯的旅游价值已初步得到了市场的挖掘和肯定,主要体现在春赏桃李花开、夏品优质水果、秋看银杏秋色、冬观高山雪景等(图1)。完善生态型农业观光项目开发减少人工设施、人类活动区对该区的污染破坏,为生物交流创造生态环境。尊重地形地貌、维护生态安全对于小桐木湾屯生态旅游开发和村落空间维护显得尤为重要。

2 小桐木湾屯的绿化现状及存在问题剖析

小桐木湾屯为山地型乡村,东南面临山,北面被大面积农田所包围,西南面有五六十株胸径40~50 cm的银杏古树林。聚居区内还有大量的古银杏树散落在房前屋后。近年来,屯内大量种植了桂树、银杏、桃树等乔木树种,屯内绿化以乔木为主。

因为依山而建,地形的限制使原本生存空间就小的山村公共活动空间,更为稀少。经调查,村民在村内主要的活动空间就是在村头的大树下,街道的节点处、社区服务中心以及水井周围等位置。然而这些空间大部分缺乏规划,也没有很好的利用建成公共绿地,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停车场无停车林。绿化工作规划滞后、缺乏特色,整体空间缺乏生态合理配置。

3 生态绿化规划

3.1 绿化规划原则

3.1.1 适地适树原则

首先考虑的是适地适树,根据绿化用地的立地条件设计相适应的树种,以保证成活率。其次是入境随俗,要结合实际自主选择适应本地种植的果木树种、珍贵树种、乡土树种和有经济价值、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栽植。同时,根据农村当地的风俗习惯,哪种树能栽,哪种树不能栽。对主街道和巷道设计时观察树床的上方是否有高低压线路,如果存在这些情况尽量设计与之回避的树种,以免发生冲突[1]。

3.1.2 多样性原则

乡村绿化切忌植物品种单一、色彩单调,搭配不合理,既不美观又不利于生态平衡。要做到乔灌木结合、花卉花期交替、落叶树与常绿树并存。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美学原理,将各种植物进行有机的穿插和有序的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植物品种多样的有机排列,突出三维层次美。

3.1.3 生态和谐原则

根据生态位法则,新农村绿化造景植物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每个植物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种类,避免不同植物种类对空间和营养的竞争,形成种间互补[2]。生态和谐贯穿于乡村绿化,通过构建多样性的植物景观,合理安排绿化时间和空间,结合乡村特色,通过乔木、灌木、草皮和地被复合群落结构,配合乡村道路两旁的农作物,春季的油菜花、夏季的桃子、秋季的水稻,创造出“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艺术作品,构建和谐生态的农村风光[3]。

3.2 生态绿化规划

小桐木湾村绿化规划主要由3部分组成:村庄聚居地绿化、古银杏林地景观绿化、停车林绿化。

图2 小桐木湾村绿化规划效果图

3.2.1 村庄聚居地绿化

为增加村庄聚居地内自然环境的可读性和景观的多样性,在绿地系统规划中采用后现代主义的零散化设计方式,利用部分闲置地进行绿地和场地设计与建设,位置定在巷道、路边、岔路口和文化活动中心旁,在岔路口公共绿地置放石桌石椅等休闲设施,为古老街巷增添特殊韵味。在其间进行乔木和灌木绿化,使其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的同时,美化乡村景观环境,构成绿色生态的乡村网络空间。例如,文化活动中心旁地块,利用红继木、黄素梅、木犀榄球、桂树和原有古银杏树进行植物造景。建立稳定多样的植物复层种植结构,使植物景观富有层次感、色彩丰富和空间布局合理,使具有不同生物特性的植物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壤,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3.2.2 古银杏林地景观绿化

古银杏林地景观是小桐木湾村不可多得的环境优势,规划道路两边等处设置景观绿地,由草坪、灌木和古银杏树组成,布局以连续自然的线型空间为主,兼顾游客行为活动特点,使之成为村庄重点生态绿地(图2)。

3.2.3 满足游客弹性需求,生态停车林绿化

随着生态乡村建设的迅猛发展,乡村静态交通重要性日益凸显。旅游型乡村停车需求随季节变化,旅游旺季需求量比淡季高出数倍,大范围的硬质停车场不但浪费田野空间,实用效果也不明显。从长远考虑,静态交通体系在不破坏大面积农田果园等自然风光的前提下,提出了绿色停车林的形式,由经济林、农田、田园景观、球场和晒谷场等共同组成停车林,将停车与地形、地貌、植被结合在一起,植物选择以有利于遮蔽为原则。

4 结语

建设生态乡村的前提是要保护乡村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不能生搬硬套城市建设中一次性到位的刚性方式。对于生态乡村的规划要从长远考虑,留有余地,充分尊重乡村风土人情,满足乡村的发展要求,从空间上整合开发,恢复乡村自然生态的本色。

参考文献

[1]胡斌,李宏光.依兰县村屯绿化存在的问题、对策及设计标准[J].民营科技,2012(6):134.

[2]倪正兰,陈爱晶,张璇.浅谈新农村绿化中的植物配置[J].中国农业信息,2014(21):34-35.

[3]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的通知[N].广西日报,2014-11-16(5-7).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