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雷
2015-09-15三禾KlausPichler编辑卜昌炯王唯一
文 三禾 图 Klaus Pichler 编辑 卜昌炯 王唯一
扫雷
文 三禾 图 Klaus Pichler 编辑 卜昌炯 王唯一
德国杀伤地雷,用于攻击步兵。爆炸碎片可弹至一人高,因此,被袭击者绝无生还机会。
经典造型的手榴弹,至今仍被用于战场。它会爆炸成尖锐的碎片,让被攻击者体无完肤
映像志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地,在奥地利,哪儿又挖出了战时遗留的哑炮或地雷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更关心的是,我们的政府为扫除这些东西做了哪些努力。”摄影师Klaus Pichler对《博客天下》说。
2013年底,他与一位记者一起敲开了“排雷办公室”的大门。这是奥地利内政部的一个下属部门,向全国提供免费的排雷服务。部门负责人带领他们参观了位于奥地利一个乡村里的军营,各地挖出的哑炮和地雷汇集到这里,每年集中销毁两次。
军营里还有一个排雷学校,专门训练“有抱负的排雷人员”。一部分确认完全失去威力的武器得到回收,在此作为教学道具使用。Klaus被允许短暂地进入学校道具库,拍下了图集“排雷—世界大战隐藏文物”。
“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拍摄的时候我根本来不及细想。”他说,“但当我回去对着电脑处理这些照片时,才意识到刚才拍下的是多么恐怖的东西。”
尽管不少国家将在今年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欧洲大地上仍然遗留着数以百万计的“战争碎片”。有研究认为,想完全扫除这些遗迹,至少还要花上300年时间。
大部分炮弹都是农民在犁地时发现的。排雷办公室每天派出3至5个分队,将这些炮弹运回军营,或者就地销毁。
并非所有文物都是“死”的。13%的炸弹落地后没有爆炸,它们埋在地下或藏在水中,腐烂多年,却未见得丧失了攻击能力。在军营,Klaus听过很多人讲述“假死”的陈旧武器突然爆破的危险,以及在各处牺牲的同事。
“我想,这完全说明了世界大战的规模和影响—我们一直处于‘后世界大战’时代。”他说。
俄罗斯在二战中使用的手榴弹。采用延迟点火技术,拉开插销后3到5秒会自动爆炸
一战中出现的经典手榴弹,俗称“玉米”,侧边的手柄是为了挂在士兵们的皮带上,方便携带
德国军队的木盒地雷。因为金属会被敌军的探雷器探测到,所以将外壳改成了木质材料
玻璃制的致盲弹。内外两层玻璃罩内装着不同的液体,爆炸后液体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耀眼的强光“闪瞎”敌人。2010年,奥地利一名潜水员将一个遗留在海底的致盲弹误认为是渔民的工具,误操作炸毁了整个码头浴场
二战中德国海军使用的7.5厘米穿甲弹及其外壳。密封的外壳能保护炸弹不受海水腐蚀
法国SD1炸弹,即“碎片炸弹”,通常用于对付较大的目标,如一座机场。方法是将装有25至200个碎片炸弹的箱子空投下去,盒子在空中爆炸后,这些水滴状的炸弹就会散落到目标的各处,分头摧毁
二战中出现的经典TNT炸药包。薄锡罐里装上TNT,再安装一个点火器,就是最简单的炸药包。一个手榴弹里一般有70到100克T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