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农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在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2015-09-11唐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唐俊

摘要 论述了地方农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在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以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介绍其拥有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途径、取得的效果以及相关探索,为地方农业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重点实验室;本科生培养;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2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加强本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贯彻和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途径[1]。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质的重要手段,实验室是高校实践教学的主战场[2],因此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积极申报省(部)级甚至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已成为我国高校科研力量工作的主流方向。高校重点实验室是依托高校特色、优势明显学科为载体的科研工作平台,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3]。

重点实验室的定位是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其培养对象大多是硕士和博士,因此其与本科生教学工作历来有所脱节[4]。同时,高校重点实验室大多存在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型精密仪器设备长时间闲置的问题[5],因此,如何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也是高校重点实验室自身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积极参与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在本科生实践能力提升和创新意识培养中取得良好效果是众多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6-11]。地方院校,由于存在实验条件和经费不足的情况,在发挥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农业院校而言,目前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缺少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现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12]。丰富实践教学是农业院校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13]。

安徽农业大学作为地方农业院校,在特色鲜明的“大别山”发展道路的指引下,科研和教学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现已成为安徽省与农业部共建院校之一。近年来,学校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建设发展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重点实验室等资源共享、开放服务本科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服务创新实践等环节加大了探索力度。资源与环境学院,在生态学、环境保护、农药学等学科的建设过程中,经过多年不断的探索积累,建成了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合肥)、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学院在本科生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施重点实验室人员担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有效服务于本科生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了科研与教学并重的良好局面。

1 重点实验室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作用

重点实验室依托农药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在国家财力支持和学校重视下,现已建成农业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合肥)、农业部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合肥)、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平台。实验室仪器设备总价值突破2 000万元,拥有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等先进分析仪器和前处理设备若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实验室主任由本单位成员构成,具有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格,实验室下设农药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多个研究团队,各团队均由该领域内资深教授(专家)领队,由本研究领域的教授或博士3~5人组成。

重点实验室注重创新型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特别是高水平的研发专家及有全国影响的学科带头人的引进,以人才建设带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先后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欧道明大学、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著名研究机构引入讲席教授4人,形成了人才梯度合理、研究人员学历高、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的研究队伍。

2 重点实验室参与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践和探索

2.1 实验室人员担任本科生导师

教学科研人员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辅导员)一直是我校本科生培养的特色模式,为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导师的人格和学术魅力不仅能够在课堂展现,更能在朝夕相处的日常接触中影响学生,既起到传授知识的效果,更为学生学业发展和人生规划提供了重要途径。根据《安徽农业大学党政领导干部兼任本科生辅导员、学业导师工作实施办法》,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团队负责人,教授学者以及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长期担任学生学业导师,有些从新生入学时便担任专业辅导员,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解答学生学业上的疑惑,引导学习优秀和精力充沛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利用实验室平台,提供各种科学研究实践和实训机会。实验室客座教授还利用在校时间为本科生开展各种学术型讲座,启发本科生投身科研的激情,如夏威夷大学马诺分校李庆孝教授为本科生开讲《农药学进展》及《美国大学生(研究生)学习状况》,以更加国际化和专业化的视角阐述当下中国大学生要放眼世界,敢于创新的紧迫性和现实性。

2.2 指导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毕业论文(设计)

大学以教学为根本,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发展目标和动力。重点实验室充分意识到“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在引导本科生学习方法的创新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4],围绕安徽省或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技术需求,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验。近年来,学生在实验室开展了农药在农作物上残留消解规律,重金属在植物体内传输机理研究,污水脱氮除磷深度处理技术,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转化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潜水湖泊新兴污染物调查与评价,生物入侵及生态防治工程等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以学生团队为研究主体,以国家(学校)资助和导师科研经费赞助相结合的方式,申请获批安徽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基金(BFR)项目40余项,安徽省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10余项,充分吸纳近200名本科生直接参与到创新实验活动中,在本科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环节,实验室研究人员充分利用手中在研项目设置适合本科毕业生的论文题目,采取结合科研的方式激发学生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通过选题、开题和下达任务书等一系列环节引导本科生从事科研工作,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把好最后一关。endprint

2.3 吸纳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

在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资助额度和覆盖程度有限的局面下,实验室通过“导师—研究生—本科生”梯度指导作用,在完成国家863项目、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课题执行过程中,建立目标引导和考核制,激励学有余力且富有探索精神的本科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通过开展学术交流、科研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热情。同时,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环节,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吸纳优秀同学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活动中,本科生不仅能够深入田间地头等科研一线进行样品采集和野外考察等工作,更能在实验室开展更加深入的化验、分析及数据统计工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2.4 拓展学生实习、实训教学渠道

实践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巩固、运用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创新意识最有效的手段[6]。学院现有农科、理科和工科3类5个本科专业,在大三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后,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然而,随着专业扩招和实践环节的不断加大,校内现有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等资源逐渐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实践的内容也难以做出灵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新培养的力度和效果。重点实验室作为安徽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环境保护的有生力量,从2008年成立安徽省农产品安全重点实验室至今的多年发展过程中,先后与省内外科研单位、政府职能部门和大型企业建设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形成了与安徽省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多家高水平食品、环境等领域检测机构的合作共建关系。因此,通过校内外单位共建、挂牌设立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一系列举措,极大拓展了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平台,丰富了本科生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的内容。针对“学术型”和“工程技术型”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学生自由选择到科研院所、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环境监测站、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态环境保护站、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公司等科研机构或工程技术单位实习,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和深造提供了更多的良机。

3 本科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

在重点实验室参与本科生创新培养工作以来,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得到提升,创新方式和成效也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近年来,先后有多名大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并获佳绩,2013年参加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环保科技大赛,“大麦秸秆与马尾松枯落叶混合制作猪饲料的开发研究”作品获得“科技理念奖”优秀奖,一名同学凭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实践和创新活动获得“安徽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2014年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青山生态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以“活性污泥修复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服务”为核心,凭借良好的创意和较强的实用性而获得安徽省金奖和全国三等奖,一名同学获得环境保护类别 “安徽省十佳大学生”称号。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大量优秀的研究成果也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osphere、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环境工程、激光生物学报、食品科学、安全与环境学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得到发表。同时,近2年在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中,我院学生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和丰富的实践经历,先后有10余人成功获得面试就读山东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科学院、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国内外重点大学的机会,再次展现了安徽农业大学在学生创新性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

4 思考与展望

地方农业院校的重点实验室,在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更深入的开展探索,在创新途径的改革、机制的保障以及平台的服务等方面提供更多举措。首先,在学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资助额度和覆盖度有限的局面下,以重点实验室名义,面向学习优秀而富有创新精神的本科生设立一定额度的创新研究项目,提供研究资金和平台,同时鼓励年轻教师在此过程中担当研究导师,为本科生走科研创新发展道路开好头、带好路。以项目管理模式开展本科生创新培养工作,规范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行为,督促本科创新活动取得实质成效,同时也便于总结和推广相关经验。其次,本科生创新实践活动不应仅停留在对学生的鼓励和引导方面,在学生实践的活动过程中,需要有牢固的机制为保障,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对此,可参照课堂理论教学的学生评教基制,对在学生创新实践过程中被学生评价为引导正确,指导及时,服务到位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审和进修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另外,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离不开实验室平台,如何开放实验室、如何有效管理实验室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学院—教师—学生三级负责制[11]的做法值得借鉴,核心工作是要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确保实验室的正常运行。要充分体现和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获得指导教师的授权下,可以让学生参与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以便形成学与管的良好互动。

5 结语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提升科研和服务教学的双向功能,努力做到了“激发创新意识,提供创新平台,引导创新实践,推广创新成果,总结创新经验”的本科生创新培养工作目标。相信随着国家和安徽地方经济的发展,实验室硬件的投入力度将会逐步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程度和管理水平将得到更加有效的提升,本科生创新培养工作的局面将更加美好。

6 参考文献

[1] 刘清芝.新世纪本科创新型人才教育的探讨[J].教书育人,2008(18):6-7.

[2] 张发爱,吴志强,刘来君,等.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培养地方性工科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5-7.

[3] 华劲松,蔡光泽,杨智,等.如何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J].西昌学院学报,2008,22(4):133-135.

[4] 周仲文,张文桂,朱昊,等.重点实验室参与本科教学的实践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5):22-24.

[5] 陈婵娟.探讨高校实验室建设及存在的问题[N/OL].http://info.edu.hc360.com/2008/09/191548153169.shtmL.

[6] 罗小平,沈忠民,陈义才,等.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势,构建资源勘查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19(2):105-108.

[7] 王启贵,王丽辉.依托重点实验室提升本科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4):225-226.

[8] 莫祺红,付强,白先放,等.重点实验室与本科实验教学[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6(5):97-98.

[9] 邹永东,郑易之.开放重点实验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109-111.

[10] 朱旻昊,周仲荣,刘启跃,等.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的成功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37-40.

[11] 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12] 廖允成,韩娟,海江波.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和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8-30.

[13] 张禧,邓良基.地方农林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4):58-60.

[14] 任良玉,张吉维.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探索基于课题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4):26-27.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研协同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双创背景下高职公共课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试论服务科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初探
基于AHP原理企业持续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例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