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安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与路径分析

2015-09-11徐文静等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路径分析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徐文静等

摘要 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不竭动力源泉。分析了淮安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成效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提出了淮安市现代农业创新发展路径选择与对策,主要包括发展方向、根本保障、先导力量、有效途径、创新源泉和不竭动力。

关键词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问题;路径分析;江苏淮安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305-03

Curr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Path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Huai′an City

XU Wen-jing WU Chuan-wan WANG Guo-lian GUO Xiao-shan PENG Jie *

(Hua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Province,Huai′an Jiangsu 223001)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inexhaustible power source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realiz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uai′an City,the guiding ideology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and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which included development direction,fundamental guarantee,the leading power,effective way,innovation source and driving force.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developm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path analysis;Huai′an Jiangsu

农为本邦,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淮安市作为江苏省农业大市,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南北过渡带区域特色农业为基础,不断优化科技工作环境、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提升产学研结合能力、培育创新人才,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市”的称号,全市的农业科技发展迈出了新步伐,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及引领作用日益增强[1]。

1 淮安市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1.1 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农产品生产能力稳定发展[2],粮食连续11年丰收,2014年粮食总产量467.19万t,比2013年增加6.16万t,增长1.3%。其中夏粮179.43万t,增长3.9%;秋粮287.76万t,下降0.2%。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65.85万hm2,增加873.3 hm2。油料面积3.14万hm2,减少2 793.33 hm2,蔬菜面积9.46万hm2,增加33.33 hm2。2014年完成造林面积2 686.67 hm2,其中成片林2 133.33 hm2。2014年肉类总产量31.29万t,下降 2.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0.33万t,下降3.5%;禽肉产量10.89万t,下降1.4 %。禽蛋总产量13.01万t,增长0.3%。牛奶总产量3.6万t,增长13.7%。201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26万t,增长0.2%。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68.5万kW,增长9.7%。

1.2 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显著增强

一是初建了一个前后相继而又相互衔接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全市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增强,已基本形成“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三大板块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二是产生了一批具有农业科技优势学科与优势领域影响力的成果。在超级稻、矮败小麦、西甜瓜、红椒、狮子头白菜、双低油菜、黑猪、淡水鱼等动植物良种创新及种养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使得淮安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市农科院选育出的淮稻和淮麦系列稻麦新品种多次创品种经营权转让之最,如2013年,淮麦33品种权以1 033万元高价转让经营权,刷新了全国小麦单个品种的转让价格纪录;淮稻5号成为江苏省推广面积最大的粳稻品种,年均推广40万hm2以上;培育出全国最重的西瓜,2013年和2014年连续2年获北京大兴西瓜节全国西甜瓜擂台赛西瓜重量组冠军。在2013年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市排名中,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七连冠,位列全国地级市城市创新能力第51名[3]。

1.3 高端科技研发平台载体聚集

近年来,淮安市把创新载体打造作为集聚科技资源的主要抓手,成功创立国家级淮安农业科技园、2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2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4个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以及省级大学科技园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13个,建成展示基地面积1 686.67 hm2、种苗繁育中心面积27.75 hm2、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面积5 780 m2、农产品冷藏库容4.9万m3、农产品交易市场面积18 hm2,年均培训农民5万人次,辐射带动4万农户[4]。2013年上半年,市委、市政府总投资80亿元,着力打造“智慧产业谷”。项目规划占地160 hm2,其中科研平台建设占地100 hm2,配套开发占地60 hm2。目前,已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兰州大学等11家高校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新建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13个。已有南京农业大学淮安研究院、河海大学淮安研究院、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淮安研究中心等5家科研机构在“智慧谷”高科技园区落户。众多高端科技研发单位的集聚,将极大提升淮安市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应用水平,为高新科技武装农业提供了根本保障,为超前实现农业的精确化、信息化、智能化跨越,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能力[5]。endprint

1.4 主导产业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壮大,品牌战略意识日益增强

首先,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较快,高效农业规模与日俱增,设施农业不断完善,推动农业产业质量的提升,形成了粮油、畜禽、水产、蔬菜四大类优势主导产业。其次,近年来,淮安市在生态农业农产品品牌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以地理标志认定为抓手,淮安市委、市政府依靠品牌带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淮安农民致富之路。加速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从个体品牌说,目前淮市安已累计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9件,获得“三品”标志567个。其中“盱眙龙虾”品牌价值高达65亿元,在国内淡水水产品品牌中居首位;“淮安红椒”2014 年总产值超过25亿元,从事红椒生产经营的椒农年人均收入比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约50%,越来越多的农民靠着“淮安红椒”走出一条致富之路[6]。

1.5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蓬勃壮大

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先后制定出台了《淮安市高层次学术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淮安市服务创新驱动战略实施人才工作“五项行动”的意见》《淮安市服务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15个暂行办法(说明)》《 淮安市社会引才奖励暂行办法》《淮安市“蜜蜂引才”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资助、创新产品采购、安居保障等多方面服务[7]。目前,淮安市现有农业技术人员4 845人,其中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3 377人,占69.7%;中级职称人员有1 296人,占26.7%;高级职称人员有172人,占3.6%,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还常年安排7名专家来淮安市进行指导,在7个县区挂职,指导农业生产与科技创新。同时,定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以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引导农民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年均培养农村实用人才2 000人[8]。

2 存在的问题

2.1 支农投入资金不足,农业基础相对薄弱

由于淮安市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还很紧迫而繁重,政府和社会资本无法筹集足够资金支持农业发展,限制了农业的长远发展。一是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缺乏。由于受地方财力的制约,涉农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客观地说,现代农业的投入水平与苏南和苏中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全市1 hm2耕地分摊的农林水务财政支出经费只有无锡市和苏州市的1/10左右。当前,淮安市急需改造的中低农业产田面积较大,而中央提供的扶持资金只能承担约1.33万hm2农田的改造工作,资金缺口仍然很大。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严重,全市农村道路、灌溉渠网、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建设标准还不够高、覆盖面还不够广。目前,全市还有58%的耕地未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要求,设施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还很低,是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瓶颈。三是农业科研单位研究经费不足,制约了研发进度,不利于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

2.2 产业结构不合理,全产业链发展滞后

近年来,虽然淮安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推进,但是仍然存在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停留在初加工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农业产业规模发展程度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增加值与苏州、无锡和常州等城市相比稍高;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方面,农林牧渔产业结构不合理;粮食产值与其他经济作物比重不合理,特色畜牧业产值所占比重不足10%。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强,大多数从事销售原材料或农产品的初加工,精深加工很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较少,创新能力薄弱,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辐射能力偏弱。三是现代农业产业层次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趋紧,高效农业规模不大,产业化水平不够高,外向型农业发展还不够快。四是产业链条较短。目前,淮安市的企业、中介与农户三者之间的利益链条不紧密,多样化合作方式也仅限于部分知名农牧产品,农产品各个环节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农户获利偏少,要承担的市场风险却较大,未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和农户的持续增收。

2.3 现代化的管理组织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

一是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与现代农业不相适应。目前,传统的小规模、分散、经验基础上的农业生产组织管理和经营模式,不能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生产潜力,不能适应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改革要求,导致人力、物资、资金、资源和智力等投入的浪费和低效率。以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的落后严重制约了现代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二是人才资源匮乏,尤其是科技创新领军人物严重不足,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企业带头人的现代化管理组织能力偏低。目前,在合作组织中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缺乏科学的决策依据,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三是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科技成果利用率不高。此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信息咨询、科技指导、物资配送、产品营销、金融支持、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的服务。目前,虽然全市各类服务种类齐全,但规模小、项目单一,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四是对农业传统产品生产以外多功能价值认识不足。政府、企业、农民、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农业的多功能性和价值潜力。人们往往过于看重附着于农产品使用价值的经济效益,过分看重提高土地资源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农业维护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修复、地域特色文化载体、农业大地和科技景观营造、生态休闲空间和环境提供等方面的特殊服务功能和价值,忽略了产品的质量、档次、安全性、消费品味的实际价值,忽略了农业相关产业链可能产生的更大经济效益,忽略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给农民带来的参与开发农业多功能性、进入基于农业的产业链体系、进入邻近城镇非农产业的个人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影响了资本、智力、人力向农业产业体系的投入,以及农业产业链体系财富增值潜能的挖掘。endprint

3 发展路径分析

3.1 大力发展高优农业,打造全产业链的农业现代化体系是发展方向

以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业为根本方向,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推动科技进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为手段,做大做强优质稻、麦、红椒、黄瓜、中药材、饲料、优势畜禽、优势水产等八大主导特色农业产业,实现粮食产区基地化、规模化,蔬菜产区设施化、无公害化,特色产业地区集约化、品牌化。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产量和抗逆性,加速推动节约资源、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自主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根本保障

农业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比较利润较低,农业科研大多具有公益性,需要不断增加农业方面的科研资金支持,尽快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以稳定的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科研的深入推进。一是不断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以科研机构编制人数为基数,预算基础科研工作经费;依靠政府设立的“淮安市农业科技攻关资金”专项,加大农业基础研究开发,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二是引导农业企业更多地进行农业科研发展。通过政策引导,使农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投入的主体,并对资金压力大的农业企业在科技创新上给予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三是吸引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科技。鼓励民间资本向农业科技投入,吸引外资、个人等多元农业科技资金,多渠道融资,不断扩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来源渠道。

3.3 坚持科技创新,设立重大专项,破解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是先导力量

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一是坚持自主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加快重大科研设施、科技平台体系、试验基地体系建设,着力发展育种精准化、生产高效化、技术标准化、成果产业化支撑技术。二是坚持因地制宜、效益优先的原则,依据区域农业特色,设立种业、设施农业、生态修复、农产品贮藏保鲜、精深加工、安全生产与质量监测、生态健康养殖与数字农业等八大专项技术,破解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将科技服务范围扩大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中去,培育一批示范县区与示范户,打造技术密集、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经济高效的区域现代农业。

3.4 加强统筹协调,综合利用资源是有效途径

首先,切实抓好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建设档次,突出科技创新和示范引领,带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引试推广,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强化科研院所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户的协作联系,推进繁育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推广循环农业模式,提高农业综合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其次,在开展科研创新过程中,加强协调和统筹资源组合利用,进行科研创新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充分利用综合试验站,与国家、省有关产业体系对接。创新产业技术,打造创新团队,实行联合攻关,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充分发挥资源的利用价值,为农业科研服务。

3.5 加大人才培育力度,提高产业科技素质是创新源泉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抓住有利时机,对淮安市农业科研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等进行人才培养,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不断壮大农业生产力。同时,着力建设高素质农业和农村人才队伍,为建设现代农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淮安市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推动淮安市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6 实施产业化战略,培育引领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不竭动力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以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家庭农场主等农村经营骨干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并落实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发展扶持政策,培育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改造等方式,组建龙头企业集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9]。一是坚持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实力较强的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开发,形成各生产经营环节一体化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二是增强农业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创办和成长需要优良的孵化环境,以增强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管理科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

4 参考文献

[1] 徐晓虎,史纪锁,张宏.推进淮安跨越式发展的调研与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5(4):83-84,89.

[2] 淮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淮安调查队.淮安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5-13)[2015-06-02].http://www.huaian.gov.cn/zjha/tjxx/tjnj/content/5e38cfb94d47225d014d4bfc6a3002c 9.htmL.

[3] 曲福田.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20日在淮安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N].淮安日报,2015-02-02(A01).

[4] 姜波.描绘现代农业新画卷:淮安市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园区纪实[N].江苏经济报,2014-09-03(A02).

[5] 唐道伦.科技创新助推淮安跨越发展[J].群众,2014(3):47-48.

[6] 张政.淮安市生态农业战略品牌研究[J].生态经济,2014(12):12-14.

[7] 刘玉春,赵纪辉,杨尚.淮安:以人才杠杆撬动城市创新力[J].中国人才,2014(1):47-48.

[8] 张一洲,张国良,曹月乔,等.淮安市农业园区人才集聚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2):430-432.

[9] 戴耀峰.推进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331-332.endprint

猜你喜欢

路径分析科技创新现代农业
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公示公告
我省3园区入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
拟入选“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公示名单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选择
浅谈中国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供给侧改革概述及其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