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2015-09-11宗涛

中国经贸 2015年13期
关键词:防范治理

宗涛

【摘 要】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加快,由于在会计的核算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会计造假行为,甚至成为一些单位的生存必要手段,因此工作单位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用人标准和工作要求。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结构还未完全理顺,单位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因此会计造假行为对我国的经济形势的影响更为严峻,所以需要相关部门和单位充分认识到防范会计造假行为的重要性,并且对这一现象积极有效的采取治理措施。本文从会计造假行为的成因入手,分析其产生存在的原因,从根源处进行严格防范。强化对策,从而对各会计单位及社会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造假行为;原因;防范;治理

在企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发展运行过程中,财务核算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会计造假的行为,这对于各单位的平稳运行产生了众多不利的影响,同时对于国家的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单位人员也将带来诸多危害。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最大限度的降低会计造假的发生几率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研究。从其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入手,然后研究对策,真正做到防范和治理。

一、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

在目前的阶段,在各会计单位发展的进程中,会计造假行为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表现形式:财务管理人员是以通过虚增资产以及利润的方式,来营造单位经营状况良好的假象,通常情况下,是用来对管理人员的政治进行粉饰的,管理层的管理人员授意或者说是强制会计人员对会计数据进行编造、篡改等。

第二种表现形式:财务管理人员是以通过增加负债的方式,隐瞒了单位真实的利润收入,营造出单位经营业绩不良的现象,从而达到单位规避国家税收、逃避有关部门监督等目的,而这种情况和现象经常发生在非公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而这两种形式的造假行为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会计造假的原因

1.从微观方向上来讲

会计造假主要是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调节对待条件下,利益上的驱动使得单位通过各种方式以寻求单位未来良性的发展,于是对单位内部的会计资源信息进行与条件相符合的修改。不得不说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单位在造假成本上远远低于造假所能获得的收益,如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产品的质量问题而不能正常进行销售就可以通过造假的方式进行一些合法化的处理,然后结合销售渠道将一部分质量没有问题的货物一起进行贩卖,而存在质量问题的和没有质量问题的产品在价格上是存在悬殊的差价的,通过这样的一种流程为单位逃避了相应的税务压力,通过钻法律和政策的“空子”获取利益,而这这样做的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国家对应的税务收入,而这种单位的利益驱使在近年来发生的类似现象仍呈逐渐增多的趋势。另外,某一些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了自己的一己政绩,在国有企业财务部门会计体系上的造假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然,与之相对应的是,部分的地方政府官员也参与其中,这一点可以从地方税务及详细统计报告与地方财务数据的估算上看出其中的端倪。尽管在统计的方式上可能出现一些误差,然而也不能排除地方政府也在会计统计上进行造假。一系列的会计造假行为对财务管理整体工作造成极大困难的同时,也反映出人性的贪婪在相应法律法规和监督缺失的情况下而引起了诸多以上情况的不和谐现象的发生,也对社会发展进程是一种严重的阻碍,因此值得有关部门和企业监督部门引起注意。

2.从宏观方向上来看

(1)监管上的缺失

在我国目前的《会计法》有明确规定,会计账目的主要责任主体是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尽管对会计从业人员也同时进行了相应的责任规定,但是由于会计造假过程中有很大程度上都是主要来自于主要负责人,所以在责任主体的划分上就并不明确,这也是导致了而后的监督工作的不明确不明朗。会计监督的本意是要将社会监督、审计监督以及会计监督三位合一体,但是在实际实行过程中,会计账目由于其自身的保密性,社会大众往往无法了解到详细的账目详情。从实际的会计监督上来看,由于会计本身就是隶属于本单位的编制,所以会计监督这一块往往在实际中总是无从谈起,所以这方面的监督几乎可以为零。从实际的审计监督上看,由于会计造假一般都有单位或者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做配合或者受益,因此在正常的审计中,外单位人员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确切的起到监督工作。并且审计当中的主要过程也是为了发现问题,根本没有直接监督或是处理问题的实际的权力。从社会监督上看,社会监督所获得内部消息较为少,就连内部舆论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搜集所需要的相对应需要监督公布的账目信息,所以普通大众的社会监督更是无能为力。因此,目前监管上的缺失也是造成会计造假的主要原因之一。

(2)责任主体的模糊

尽管《会计法》中十分明确的规定了单位或企业的会计主体是单位或企业的主要第一负责人,而且由于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层,所以会计人员本身一般不会主观上进行会计造假活动。但是现实中很多情况下是会计造假都是在领导的强迫或授意下进行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产生或出现问题,会计的主要操刀人员会首先受到调查和处分,这也是责任主体的不明确性的主要表现。《会计法》等的相关法律法规虽然在一定范围内和程度下规定了单位负责人是实施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但是对于指使或迫使会计从业人员进行造假行为的人员如何进行处置仍然没有明确的规定。

三、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

1.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制度

为了防范与治理会计造假行为,首先,要完善《会计法》等相关会计法律法规,在法律的层面上的详细规定具体细节,进一步划分责任主体以及责任主体所要负担责任,规范会计行为。其次,国家应当根据日新月异的市场情况和经济发展特点具体情况逐步分析,及时的更新补充财务的相关规章制度条例。在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细则上的制定上,积极紧密联系客观实际,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经验总结,进一步的实现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发展。

2.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

针对原有的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以及会计监督要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增强监督的可行性和监督性。

首先,在审计监督方面上,要发挥审计效果,定期的对相关单位以及企业进行审计和账目核查,一经问题发现马上上报有关上级部门,有关部门在得到确切地消息后,应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对账目的造假以及违规行为必须追究其主体责任。

其次,在社会监督方面上,要发挥媒体与社会大众的舆论监督效应,应在媒体方面开创一些反对会计造假的宣传版块,开展反对会计造假的宣传活动,并发动社会大众普遍参与进来,鼓励人民群众对会计造假的行为进行举报。

最后,在会计监督方面上,要发挥会计人员熟悉内部信息的强大优势,在一定渠道内开设企业内部会计人员举报专栏,支持会计人员与大众一起拒绝造假行为,对强迫会计人员进行造假的单位领导者进行严厉的处置。

四、总结

本文通过对会计造假表现形式,产生原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并且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范与治理会计账目表造假的方式方法。从今后发展的角度要求各级单位及相关的企业应当在会计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不断地进行学习与巩固。企业也应当知晓,只有合法的正当运营,反对会计造假行为才是正确的经营之道,才能得以长期而持久的发展生存。

参考文献:

[1]李叶红. 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02: 45-46.

[2]徐国豪. 试论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J]. 新西部(理论版),2015, 03:42-43.

[3]常浩. 浅析企业会计造假的防范与治理措施[J]. 现代经济信息,2014, 24:215.

猜你喜欢

防范治理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关于治理潮州市区流动摊贩占道经营问题的思考
谐波分析与治理措施探讨
治理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发展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浅析及防范
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
SQL注入防护
浅析防范电能表串户的重要性及方法
也谈国际贸易合同欺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