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凉于扇不若徐风汲水于井不若甘雨”
2015-09-10何晓兵
何晓兵
“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
汲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
这是中国古代名著《小窗幽记》中的一句,意为: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天上及时降下的雨水。此句颇含深意。比如说做事,若三心二意则如“取凉于扇”,若能持之以恒则如“清风之徐来”;又如为人处世,处心积虑如“汲水于井”,泰然处之则如“时降之甘霖”。意言于种种,生发于处处,强求之不可为,不若顺其而自然成。
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可引之为一种教育理念。如欲惩一时之强,对受教育者暴力相加,急于求成,则就会“取凉于扇”,置一切理、法于不顾,收效甚微;反之,广施予师爱,悉心指导,变被动为主动,则如拂面之清风,归于自然,可以成长远之计,使他们受用无穷,学得极有趣极实在,让他们无暴戾、无厌世、无自卑、无自弃而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成为适用之人才,才可谓风吹杨柳绿堤岸。
在“取凉于扇”式的教育中存在着一种不平等。既有不平等,则会不民主,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者时时处处用外力强行施为,就会使教育无作为、不监督、不引导,则会使教育的效果无风、无果、无过程、无体验、无进步、无发展,即没有作用。也就是说,不摇扇则无风,表现不出教育的民主与平等,展现不出教育的人文性,体现不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导致的结果是只有在扇扇的地方才能有风,只有在教育者干预的地方才有些微效果,致使受教育者被荒废,错过发展的良机。正所谓小小一把扇子,何有风来众花皆招手的美丽景象?既没有大自然的滋养,也不会有百花齐放的效果。不若徐来之风,让所受者自信、自强、自励、自立,即使在无风的情况下,百花也能争艳。
“清风徐来”式的教育所提倡的是让受教者在清风拂过的大环境下,能自主地接受阳光,汲取水分,吸收养料,使他们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中去追求自己所需的,有选择地自主成长,在园丁的精心培育下让自己在清风中茁壮成长,成为栋梁之材。在清风徐吹下,受教者时常感受到风的凉爽,即使在盛夏也不会感到燥热,让百花盛开在温润的大地上,为这世界带来一片美丽、祥和、温馨、和谐、团结、奋进、无畏、积极、健康、向上、欣欣向荣。
我愿成为清风,徐徐吹拂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我之清风,吹醒糊涂的心田,吹响希望的号角,吹走暴热,吹来清爽。让我吹过,吹走这扇扇的劳累;让我吹起,吹起甜美的欢笑;让我吹奏,吹走这起航的螺号;让我吹拂,吹出一片亮丽的风景。让杨柳时常在我们眼前摇摆,也让我这徐徐清风时时吹醒迷途的羔羊,更是为了不再让许多的可怜用扇来取凉。
提及“汲水于井”,则更让我想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育者必须有一桶水。”的理论。不论是一杯水或一桶水,总不如井中的水多吧。而到井中取水又不如及时降下的雨水,更不用说一桶水、一杯水均来自于井中。引申到教育,如若“取水于井”,则先要在受育者心中掘一口井,心灵若破了一个洞,再好的水倒入其中也会漏掉。这样破坏了学生先天就有的美好与健康,何时才能治好呢?确实不如及时降下的雨水。正如“赏识教育”提出的最关键的是要营造一种好孩子的感觉,让孩子在这种心理的激励下,才有上进心,才能追求进步。让孩子更多地接受正面教育,是需要“及时雨”似的帮助、鼓励、支持、交流、引导、垂范、欣赏,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最优化,使我们的教育处处开花,让我们的后来人推着前浪走,不仅要强身健体,还要创造一种健康、积极、向上、和谐的育人的大环境。
在偶然的拾取中也能找到教育的理念和理想,也是一种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