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015-09-10罗明坚

新课程·上旬 2015年7期

罗明坚

摘 要: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可让学生只拘泥于课本上的现成教学结论,而是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脑,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和获取。

关键词:操作因素;操作指导;反馈评价

如今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师通常采取的是对学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即将各种数学概念、思想、方法等直接传授给学生。然而,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结论,还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具体发生过程。因此,我们就需要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参与课堂学习,为他们提供积极探究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下面,我就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具体措施进行一番阐述。

一、挖掘教材内容的操作因素,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学生利用动手操作的形式就可以掌握和理解的内容,尤其是在几何体知识中,更是具有丰富、大量的富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感性材料,因此,在学习这块知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摆、剪、画、量、折等方式进行亲自操作,以此加深学生对具有抽象性特征的几何图形的认识。而非几何体知识,表面上的操作需求不明显,这时,就需要作为课堂学习活动指导者的我们,去挖掘它的内在操作因素,设计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比如,在学习有关“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时,我们可先让学生观察几幅图形,让他们思考这些图形是什么,是如何组成的,在我们引出轴对称图形这一课题之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几幅轴对称图形,并让他们沿着这些图形的中间折痕对折,观察对折之后的现象,以此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这样,我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操作因素,为学生安排实际操作内容,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同时也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相关概念的含义。

二、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动手操作要求

小学阶段学生好玩、好动,如果我们撒手让学生自己操作,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不管不顾、听之任之,那么学生的操作行为就会变得十分盲目,操作结果也会有偏差,课堂秩序也会变得极其混乱,这就致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失去了其本该具有的价值意义。因此,身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加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动手操作要求,从而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供有效的保障。

比如,我们可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先进行示范性演示,演示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我们的演示,如操作中的重点、方法、顺序等。另外,依据班里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状况,我们可将班里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形式进行动手操作,让他们相互指导、相互帮助,用团队的力量去操作、去分析、去讨论。再次,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同时,我们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对学生的操作行为进行指导,多媒体上的模拟操作要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同步,从而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形成规范的操作技能。

当然,在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行为进行指导时,我们要把握正确的时机,因为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不利于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提高,只有处理好指导操作和独立操作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三、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还要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评价,如此,便能使学生发现自己在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闪光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促使学生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评价又可利用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同桌评价的方式进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不断的实践和检验中得到真正的提高。

比如,在学生利用绳子、圆片、尺子等工具进行了有关探究圆的周长的操作活动后,我们就可以问学生:“你是使用什么方法得到圆的周长的?”“通过得出的操作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用绳子包围圆片时,绳子拉紧了吗,是不是有很多褶皱?这样得出的数据正确吗?”等等,以此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动手操作过程,并进行及时的完善和改进。

以上为我个人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看法,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在这一主题的数学活动教学上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参考文献:

周碧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