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015-09-10姜丽兄
姜丽兄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学生的习作就是这一目标的综合实践和体现,所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
关键词:观察;积累;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句不通顺,内容不清楚。(2)语言积累少,用词不准确、不生动。(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不知道写什么,难以写具体。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因此,我觉得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要从教学生组织语言,教学生积累生活素材,教学生构思入手。
一、从说话入手,培养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
说话是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基本表现,是作文的基础。在训练说话时,除了要学生敢说、多说,还要让学生逐步做到会说、说得好。
1.会说。所谓会说即是做到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完整。首先要教会学生说完整话。比如,谁做什么?什么怎么样?等六种句型。抓住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讲清楚。
2.说思结合。在教会学生说一句话后,逐步引导学生把话说具体、生动、连贯。平日可以用加上修饰性的词语扩句和运用恰当的修辞方法让学生把话说具体、生动。要求学生把生活中的事物结合起来说。要弄清楚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围绕什么中心来说,把话说连贯。
3.背诵和复述等多种形式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说话水平。背诵和复述不但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好词好句,还可以使语言规范、条理,把书面的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二、从日记入手,教会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素材,作文便无从下笔。大艺术家罗丹也曾经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用在我们学生的身上就是“生活中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只是缺少了发现可以写的眼睛。”也就是说,学生不会去观察发现和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
日记,是把自己在每天学习和生活中的事情、感想和见闻有选择、真实地记录下来,是一座宝库。通过它,学生能把自己丰富的生活储蓄起来。那里有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有他们在知识的高山上撷取的每一朵小花,也有他们奉献给生活的每一份情谊。在那里,有和蔼可亲的人物,有五彩斑斓的景物,有生动有趣的动、植物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种种动人的故事。老师及时批阅学生日记,发现好的文章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学生便会发现其实他也能写出好日记、好文章,这样坚持写日记,就会积累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日记也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在日记里,学生可以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真实地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总结学习、生活中的经验和教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互相交流,互相分享。有了快乐作为源动力,兴趣也就会油然而生。
三、教学生构思
构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能力的过程,是学习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有了观察得来的资料,还不等于能写出好文章,还必须通过巧妙的构思,精心的裁剪,才能写出好文章。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心理特征,借用写人、写事和写物的典型文章,将抽象难懂的作文知识化难为易,把学生引上构思之“路”。
1.从教材中习得谋篇布局的方法。选入课文的文章都是我们习作的典范。文章的写作顺序,文章的写作方法,文章的中心思想……哪篇课文中没有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光是在教阅读,其实也是在教写作。这样,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也就能学到写作中谋篇布局的方法。
2.课外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灵活性。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茫茫书海中拓宽阅读视野,感受文章谋篇布局的灵活性。文章最忌随人后,人云亦云。新颖的角度是作文创新的核心。立意新颖要求跳出陈旧的框框、不按顺向思维、习惯思维或原有的心理定式进行立意构思,而是以独到的视角去审视题目中所蕴涵的另类内容,避开他人所常写,写别人所未写。即使同一写作对象,总是可以从许多角度切入,只要我们打破思维的定式,站在时代的高度,避“俗”求“异”,多角度、多侧面思考,或联想、或扩展、或类比、或逆向,发人之所未发,就能在五颜六色的天空里构筑属于你的最美的彩虹。
3.好文章也是改出来的。所以在学生习作的基础上,教师还要重视作文讲评、批改、修改。
以上是我几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并非一日之功,只有循序渐进,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可提高。
参考文献:
刘秋葵.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习作能力[J].成功: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