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平衡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关系
2015-09-10成璟
成璟
摘 要: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都偏重灌输语言知识,忽视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培养。本文探讨了如何应用Krashen的“输入假设”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改变和完善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平衡输入与输出,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 输入假设理论 输出假设理论 英语教学
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强调的是语言的输入,侧重纯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语言运用能力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践表明,仅仅依靠很大的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储备,并不能满足人们在实现生活中的交流需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全球关系的进一步密切,外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重要标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显得更重要,责任也更重大。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输入与输出理论指导课堂教学,弥补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避免“聋子英语”、“哑巴英语”等现象的出现。
一、语言输入假设和语言输出假设理论分析
1.Krashen[1]的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 Theory)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理想的输入应具备几个特点:可理解性,既有趣又有关联的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i+1。可理解性,是指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并提出理想语言输入(optimal language input)应当符合“i+1”公式,即把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假设为“i”,把略高于学习者现有的语言水平假设为“1”,“i”和“i+1”之间的差距是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所在,一旦学习者获得足够的可理解输入“i+1”,习得就会产生。学习者接触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应略高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i”,学习者为了懂得新输入的语言材料,会借助自身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等进行判断,通过努力,理解语言输入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从而取得进步。输入假设理论的基础是学习者的语言交际能力来自于以意义为目的的语言接触,能够成功交流意义的语言才是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
2.Swain[2]的输出假设理论(Output Hypothesis Theory)
语言输入的确是语言习得的关键和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唯一因素。语言学家Swain针对Krashen的“输入假设”,提出了她的“输出假设”。根据Swain的观点,语言输出具有三个功能:刺激功能;假设验证功能;元语(反省)功能。Swain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3]。Swain将“i+1”输出定为“可理解性输出”,在形式上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形成对应。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现状及原因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主要目标。因此,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没改观。在课堂学习中,学习者较少有语言输出机会,只是一味被动地接受输入,往往造成听者无味、说者疲惫的令人尴尬的课堂气氛。
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自古以来便认为学子通过博闻强记、博览群书才能出口成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传统观念一时之间是很难改变的。其二,集体备课、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等,使得教师个体不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组织课堂。其三,学生面临四、六级的考试压力,课堂上更多地关注词汇和语法知识的获取,等等。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输入”与“输出”的平衡途径
从学习规律看,在非语言的语境中学习英语,一切语言实践活动都应以大量的语言输入为前提。输入只能是输入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输出,知识和信息只会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不能被内化。不论是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还是Swain语言输出理论,都单方面强调输入或是输出的作用。实际上,语言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两者之间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没有输入,外语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有输出很难真正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所以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
1.改变单一输入形式
首先,应当选择实用性较强的教材。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时代性,过去大学英语教材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生活,学习者无法对其内容产生共鸣,很难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所选教材应当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为实现分类要求和因材施教,需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练习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制订个性化的教学方案。除此之外,所选教材还应当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引入大学英语教学,旨在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其次,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提高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在传统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以黑板板书的方式讲解,方法单一,形式单调,缺乏语言环境,难以获得理想的输入效果。现在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多媒体学习资源和教材相配合,打破教学时空的界限,拓宽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收集一些内容贴近学习者生活的语言材料,包括电影电视片段、新闻广播、时事图片,等等。互联网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声音、图像和文字并存的学习平台,加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弥补传统手段的不足。
例如,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内容丰富,设计新颖,形式生动。该教材切实贯彻“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合适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一指导方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不同语言技能间的联系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水平和实际教学时间制订具体教学计划,学生也可以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进行非实时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
2.加强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
输入是语言的起始,没有输入,就谈不上语言学习。Krashen反复强调大量输入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输入,学习者会不断地接受新的语言知识并加以巩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大量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曾说:“离开了语法,意思难以表达;离开了词汇,意思无法表达。”重视语法教学,并非指一味地灌输语法规则,而应根据授课对象、授课内容,将相关内容灵活地结合到交际情景中。首先,教师可扼要地重点讲解每课的语法点,然后以口头、笔头等形式将相关练习有机地、灵活地融于各种交际活动中。需要指出的是,对语法点应有意识地要求学生重复操练。重复率越高,学生越容易内化所学的语言知识。
教师还应重视课堂上的语言环境,而不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坚持用英文授课,这样有利于创造外语学习的真实语言环境。教师要尽可能地了解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在授课过程中把握信息的输入量,不断地根据学习者的反馈调整自己的语言输出,以确保对学习者的输入是可理解的,教师应尽可能地使输出的信息接近大多数学习者的i+1水平。
3.提高语言输出质量
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指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化,而且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思想和实践,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思想和实践的转变,也是向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导向的终身教育的转变。”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课堂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教学活动的督促者。学习者则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增加语言的输出。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交际活动的促成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及很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课堂的能力,H.Douglas Brown用“导演”、“指挥”、“组织者”描述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角色。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水平,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和自尊,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学习者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获取语言输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管理课堂呢?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习者个体建造而非他人传授,而这种建构总是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互动产生的[5]。教师要巧妙地激活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并精心设计新的语言输入,诱导学习者在输出过程中将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通过自我发现、自我挖掘得到确认。例如,教师在提问时应当多提些可以拓宽思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开放性”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又能增加语言输出的机会,有利于语言的习得。
兴趣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应当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某个学生在进行表述时,不仅增加了自身的输出机会,而且增加了其他学生的输入量。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尽量采取启发式的方法。另外,对学生的表达不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性,尽量不要直接纠正错误。
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策略的运用。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语言心理学家指出,起始阶段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输入、输出,体会语言,注意发现语言的规律。语言心理学家加涅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进行导致更多学习的分析思维。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能自我教学的人,或者甚至成为所谓的独立学习者,其原因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四、结语
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习者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交际,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做到输入与输出并重。
参考文献:
[1]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Oxford:Pergamon.1982.
[2]Swain M.The Output Hypothesis[A].Handbook on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Mahwan,NL:Lawrence Erlbaum,2004.
[3]Johnson K E.Understandings Communic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H.Douglas 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rentice Hall Regents.1993.
[5]Williams,M.& Burden R.L.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