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漫谈
2015-09-10潘文大
作为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建筑空间,院子广泛出现在古今建筑中。院子是一种传统的空间,也被作为文化载体融合于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各个侧面。无数古典诗词、文章画像中都对院子作出了生动的勾画。
“凉夜竹堂空,小睡匆匆醒。庭院无人月上阶,满地栏干影。”说起词中情景,很多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都不陌生;说起往事,能够引起他们对儿时居住环境回忆的,也大都是那些大院里的故事。院子里的时光,对于他们和他们的父辈来说,都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院子,依据南北地域和古今时代的不同,也被称为庭院。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43年)太学博士顾野王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玉篇》中释义说:“庭者,堂阶前也。”“院者,周垣也”。南宋王应麟编、有着200卷的中国类书《玉海》中说得更详细:“堂下至门,谓之庭。”《南史·陶弘景传》中则有“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每闻其响,欣然为乐”的句子。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理解庭院是一个用墙垣围合在堂前、比较私密的空间,也即由外界进入厅堂的过渡空间,具体尺度以堂的大小而决定。
人类习惯庭院围合空间的本能显露,可以追溯到远古,如英国萨利斯巴利发现的原始人石环,说明原始人类就具有朴素的空间意识和庭院空间的概念。不尽相同的是,外国是把院子建在建筑之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则相反,院在建筑之内而房子建在院子之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渡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院子的起源,当属一个被历史湮没的年代。从可供考证的历史来看,院子约有3000余年的历史。由古及今,大至宫廷建筑,小到地方民居,院子都是一个构成建筑空间的主要元素,尤以苏杭一带的江南园林最为著名,堪称经典。“足不出户可享受山林之趣”,是江南园林具体而形象的传神写照。庭院,这个人为的自然空间,不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人们对自然的需求、感情的寄托,而且这种绵延千载的生活居住模式,业已成为人们割舍不了的习惯。
(选自潘文大的新浪博客,本刊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