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与文学的珠联璧合

2015-09-10时海霞

初中生世界·七年级 2015年1期
关键词:斜塔人物传记衬托

时海霞

人物传记属于文学性传记,它的表现手法比较接近小说,但其基本的人物描写和情节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在叙述中可适当运用想象以恢复失落的事件环节或细节,来促成人物形象的完整与丰满。《斜塔上的实验》便节选自叙写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生平的人物传记,节选部分虽简短,却兼具科学性与文学性,堪称人物传记的典范。

科学:实验令创新有法可循

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他绝不迷信权威,坚信实践是发现真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坚持学习“大自然这本宝书”,通过细致的观察与深入的思考,辅以持之以恒的实验与献身科学的精神,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又一个奥秘,在科学史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不断创新的坚实步伐。

(1)善于观察的收获——发现节奏原则。善于观察生活是伽利略走向创新的关键一步。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场景中,伽利略却能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秘密。当他和旁人一样跪在大教堂里祈祷时,那年复一年扰人的悬挂油灯的链条声却引发了伽利略的思考:链条每一次往返摆动的时间似乎都一样长,虽然它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请注意,这里用了“似乎”,因为,接下来,伽利略将用实验把“似乎”去掉。就这样,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现在,这一原则已广泛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等多个领域。细致观察、深入思考与科学实验完美结合,伽利略就这样不断创新着。

(2)挑战权威的明证——斜塔上的实验。在伽利略身处的社会,人们都认为,所有科学上的问题都被亚里士多德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而亚里士多德坚持认为轻重不同的两个物体同时开始坠落,轻者慢,重者快。但伽利略认为,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会同时落地。伽利略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登上了比萨斜塔。两个不同重量的铅球,同时从比萨斜塔塔顶落下,同时落到地上。伽利略的实验成功了!不迷信权威,坚持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论,这是实现创新的重要一步。

(3)永不停息的实验——矢志献身科学。当伽利略还是个小孩子时,他就对“天空的音乐”极有兴趣。游戏时,他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儿,像车、船、风车等。长大后,伽利略开始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具。当他发现“数理科学是大自然的语言”时,他决意为科学献出一生。就是这样一位对科学充满浓厚兴趣且矢志不渝的人,在科学史上不断创造着奇迹。

文学:衬托让人物个性鲜明

《斜塔上的实验》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有如黑夜衬托明星,将伽利略这颗科学史上的巨星衬托得熠熠生辉,让其鲜明的个性、独特的精神深入人心。

(1)教授们的威胁。当伽利略还是医学院的学生时,教授们很不赞成一个学生独立思考,认为这是不折不扣的异端,他们竟然拒绝发给他医生文凭;当伽利略成为数学教授,将亚里士多德的神圣卷帙从书架上搬走时,有些教授将他骂得狗血喷头;就在伽利略在斜塔上开始他伟大的实验前,那些教授们还穿着代表权威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来到塔前,想看伽利略当众出丑……教授们的种种行为,却极好地反衬出伽利略对科学的执着和对真理的信心。

(2)镇上人的不屑。无论是伽利略在教堂里顿悟出油灯链条摆动的规律时,还是他将要在斜塔上进行神圣的实验时,镇上的人们总是一副漫不经心甚至是不屑的神情。教堂里的司事让刚注满油的灯随意摆动;斜塔前镇上的人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没想到,镇上那些人的言行恰恰给自己的人品宣判了死刑,他们灵魂的丑陋更是衬托出伽利略心灵的宽广与圣洁。

(3)家中人的无奈。当伽利略为验证自然的节奏原则,请来他的教父帮助时,老头子虽然“耸一耸肩”,嘴里咕哝着不满,但还是同意帮忙。伽利略的父亲原想让他去做一个服装商人,但儿子决定以科学为终身事业的倔强让父亲做了退让。透过亲人们的无奈,我们看到的是伽利略那超出常人的坚持与坚决,在这里,衬托手法又一次被巧妙运用。

另外,选材上的详略得当,倒叙手法的恰当运用及精彩的细节描写等,也是本文的可圈可点之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本文时细细领悟。

猜你喜欢

斜塔人物传记衬托
一种灵魂间的呼唤与应答——读周和平先生的人物传记《大道留真》
【重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
以人物传记阅读 涵养学生精神成长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清洁工爷爷
老妪都解未必解——浅谈《观刈麦》中的几组对比、衬托的作用
煎饼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