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元的第一课
2015-09-10丁品森
丁品森
名嘴崔永元从央视辞职后,任教于母校中国传媒大学。为了上好第一堂课,他提前三个多月就开始备课,泡图书馆,查阅资料,制作教案,可谓精益求精。开课前一天,他想在网上再淘点资料以完善教案,没想到,输入关键词后,他当时就崩溃了,因为他发现网上各种观点比他想要告诉给学生的还要全面。
重新备课已来不及,崔永元只得硬着头皮走进课堂。大概讲了十来分钟,就有学生站起来提问,那是个在学术界都没有定论的问题,怎么办?是装腔作势地谈出一二三点,还是应付一句“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次课谈及”?显然,这都不是好办法,崔永元知道,如今那个“只有你知道,学生不知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蒙混是过不了关的。相较于主持人,老师的要求要高得多,主持人可以说这样的话:“上个世纪有这样一件事。”但大学老师则不能,他们必须说:“一九几几年,几月几日如何如何,某某报纸怎么报道。”也就是说,主持人能够含糊其辞,而大学老师必须提供真实准确的资料。
不过,崔永元反应很快,也很冷静,在那学生提问后,没有再按教案讲课,而是对全班学生说:“刚才,这位同学的问题很好。一件事在历史上说法很多,哪个才是真相呢?下面,大家可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几十分钟很快过去,这堂课在大家意犹未尽中顺利结束。
从备课到授课,崔永元的第一课其实更像一种历险,他之所以能最终涉险过关,关键在于他没有用“著名主持人”的名头去唬学生,而是把自己摆在“新手”的位置上,对教学环节做过较为充分的准备,以至于面对难以解答的提问时,能够选择最为恰当的探究式教学法,最终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一个人,不管他(她)曾经有多么“牛”,在跨界之后,都应该先老老实实地做一只“羊”。
作为央视名嘴,崔永元可以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为什么放着驾轻就熟的央视主持人不当,而偏要去传媒大学当一个教学新手呢?这是因为,崔永元认为他要讲授的“口述历史”是一项在我国当代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文化工程,更值得他去致力研究。这也是崔永元所说的从“干活”转向“干事业”。
为了这一与众人迥别的追求,为了上好第一堂课,崔永元可真是下足了工夫。尽管第一堂课麻烦就找上了门来,但崔永元还是涉险过关,化险为夷,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虽说第一堂课的气氛非常热烈,虽说此后一年的试讲也吸引了不少学生,但崔永元却觉得:“效果不是特别好,总的来说还是理论上不太扎实,以后还是要改进教法,加强理论学习,毕竟做研究还是要理论先行。”总而言之,他看到了问题,向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感到了压力,决心将压力化为动力,同时他还希望“口述历史”能成为一个专业,填补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并希望学生毕业后可以加入他的团队继续做研究。
事业大成却不甘吃老本,而是另辟蹊径,开创新路;头顶光环却不随意摆谱,而能“从零开始,不耻下问”;初见成效却不自满自足,而能自找问题,自加压力——崔永元相信,曾经拥有央视名嘴头衔的他,也必将能在新的领域中开辟出一片属于他的更灿烂辉煌的崭新天地。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是追求者。”确实,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懈地追求和积极地进取。一个人,是选择平平淡淡过一生,还是轰轰烈烈活一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活着要有追求,能够在不懈的追求中,体现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人们要在事业上有所追求,就要像崔永元那样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嘴巴告诉大家:“我将要建造一个漂亮的花园”,耳朵说:“那好啊,我可以每天倾听花开的声音”,眼睛说:“我可以观赏花开的全过程了”,鼻子的回答则富有诗意:“花香就是我的最爱”,这时嘴巴哈哈大笑,“我跟你们开玩笑的,没当真哟”。这只是一个笑话而已,但它说明了光有嘴巴是靠不住的。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沉下身来,扎扎实实地从最小的事情做起,就像崔永元那样,从踏踏实实备第一堂课做起,遇到困难,寻找最有效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离目标一步步靠近。
作为我们学生来讲,要成为一个有追求的人,我们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能把学习当成为老师、为家长做的事。因为我们今天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明天实现自己人生追求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