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高升,怎样称呼才受用?
2015-09-10路思敏
路思敏
筆者的朋友是名基层干部,他说自己在称呼领导的事情上曾犯过错。据朋友介绍,县里原来有个县长,后来官运亨通,到省里做了厅长。县里老朋友去拜访,还是叫他“县长”,对方很开心。这个朋友“举一反三”,认为称呼老领导原来的职务,可以体现出亲切关系。于是,他数次将已升任市委常委的县委书记,依旧称呼“书记”。结果,对方的脸色就不大好看了。
这名朋友事后总结,是否可以称呼老领导的原有职务,需要根据不同情况决定。
如果说老领导已然一飞冲天,比如那位晋升为厅长的原县长,这时称呼若干年前的职位,会勾起对方一缕乡愁,也表明彼此有老交情。但是切记,这种情况只适用领导已一飞冲天的。而且你喊的职务,比领导现有职务,低了几级。称呼一个厅长为“县长”,中间就隔着几级。
另一种情况便是领导刚高升,比如刚由县委书记晋升市委常委。这种时候,赶紧改口叫新职务。升官者中,大多是付出一番心血的。刚收获果实,总得让人家感受得到。
话说回来,称呼本是小事,笔者可不是教人琢磨这个。之所以说道,不过是长长知识,增点谈资,至多再从中窥一些世道人心。
称呼领导,就高不就低?
关于领导的称呼,地方与军队就大不一样。一名地方领导的秘书,去到军队办事,见到军区一名姓何的副政委,立刻热情地招呼“何政委”。可是,对方却告诉他:“我是副政委。”一开始,秘书还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事,惹得领导不开心?在地方,称呼副书记、副市长时,不都是把“副”字去掉吗?这个何副政委,干嘛同自己较真?
后来,秘书才打听清楚,地方与军队在称呼领导时,还真有一些不同。比如在地方,虽然是副职,大家都会称呼“某书记”、“某市长”,领导一般也不会纠正。不过在军队,谁把领导前面的“副”字忽略了,也是自找没趣。
在地方,称呼领导时考虑的因素有时会更多。笔者知道两个县委书记,竞争副市长时一胜一败。一人当上副市长,一人当了政协副主席。虽说都从正处提升到副厅,境况却不大一样。更有趣的,是下属们称呼这二人时的微妙变化。对于那位当上副市长的原县委书记,大家都改口叫市长。而对于那位副主席,很多人并不称呼他主席,而是继续叫书记。两种称呼,两人都很受用。
一名官场中人总结说,称呼官员一般说来就高不就低。这里所谓的高低,还不仅仅是职务级别,更是对方心中的感知程度。官升一级的,自然称呼新职务。有些退居二线的,哪怕级别上获得晋升,也喜欢听大家称呼原来的职务。
领导缺什么,就喜欢下属称呼什么?
在古代官场,对官员的称呼更有意思。古代官员的职衔很多,真叫全了得一长串字。选择哪个,不选哪个,颇有深意。
官场小说《掌舵》中对此有一段描述:晚清几位重臣里,人们称呼张之洞往往叫“香帅”,称呼袁世凯则是“袁宫保”。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晚清督抚中,唯有张之洞出身清流,从未领兵血战沙场。人们称呼其“香帅”(张之洞字香涛),恰好弥补了这点遗憾,仿佛他已然是手握雄兵、纵横沙场的大帅。袁世凯呢,凭军功起家,早就过足了当大帅的瘾,他遗憾的是早年没有考取正式功名。宫保虽是虚衔,却弥补了他的这点遗憾。
由此可以推断,一个人喜欢别人怎样称呼自己,恰恰说明他内心需要什么,或者在现实中缺少什么。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说蒋介石,最喜欢的称谓大概是“校长”。因为此人一生戎马倥偬,是不折不扣的军事强人,他反而不喜欢人家把他看成赳赳武夫,一个“校长”的称呼,平添许多文人气息。
而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呢,最喜欢的却是一些平易近人的称呼,如影视剧中的“建丰同志”或真实历史中的“经国先生”。想必因为他原本就是当朝“太子爷”,再尊崇的官职,也不过锦上添花。一句如文绉绉的“经国先生”,使他少了高高在上的“贵气”,多了几分亲切感。
重庆市原副市长王立军的例子也很典型。王立军的名片上印满各种教授头衔,唯独不印副市长或局长职位。或许便是因为他在公安局内,是无可置疑的权力核心,那些早已获得满足的事,就不再重要。反倒是学历上的欠缺,一直令他耿耿于怀。
面对面时如何称呼,大概就是看官员内心需要什么以及旁人能否投其所好。在私下议论时的称呼,则是反映官员在大众心目中的印象。
笔者曾听几名官场人士议论当地领导,无论书记或市长,下属们背后都叫“老大”。笔者追问说,都是老大如何区分?这名人士说,书记姓周,市长姓黄,一般说“老大”时,就是指周书记,说“黄老大”时,自然是指黄市长。一个加姓氏,一个不加姓氏,个中滋味,大概只有官场中人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