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2014年高考生物试题的难度预估偏差分析
2015-09-10俞如旺翁敏珍
俞如旺 翁敏珍
摘 要 叙述了2014年全国高考福建省理综生物卷第28题,实测难度远高于预设难度,主要围绕试题情境和设问的新颖度、繁简度、干扰和障碍度分析试题难度,并结合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分析试题难度预估偏差的原因。
关键词 生物试题 实测难度 难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91
2014年全国高考福建省生物试题在平稳过渡的基础上适度创新,突出对考生生物科学素养的考查。其中理综生物卷第28题(以下简称“第28题”),以遗传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为背景设计了层次鲜明的试题集合,试题巧妙创新。但创新之余难度预期产生了偏差,根据高考生物学科特点和考核,要求该题预设难度约为0.600,但试题实测难度仅为0.288,即后测时试题“变难”。笔者试图从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分析试题“变难”的可能原因,为高考命题难度控制提供有益借鉴。
1 试题考查的基本情况
第28题(T28)以人类对遗传的认知逐步推进,设计了4个小题(T28.1,T28.2,T28.3,T28.4,其中 T28.1又分为两个小题T28.1.1和T28.1.2),依次考查了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遗传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及DNA分子结构基础等知识。本题总分16分,实测难度值为0.288,平均分仅为4.614。试题难度均匀分布,4个小题对于考生而言都有作答上的困难(表1)。试题区分度为0.784,表明该题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能力层次的考生。第28题难度曲线呈平斜型(图1),对30分以下的考生区分性能一般,而对于中间分数段以及高分区的考生区分性能佳,表明这道试题虽然难度大,但是在高分区具有较好的区分效果。
2 影响试题难度的主要因素
非选择题的命制实质是将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寓于合适的试题背景材料中,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实现考查目标。高考生物科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旨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试题情境是实现能力命题立意的载体,设问则是实现命题立意的直接操作要求。试题情境和设问集中体现了试题的鉴别意图和难度设定。现以试题情境和设问两个维度出发,围绕试题情境和设问的“新颖度”、“繁简度”和“干扰与障碍度”对第28题进行难度分析。
2.1 情境和设问的新颖度
考生对试题情境和设问的反应与其对情境和设问的熟悉程度呈负相关:情境和设问越新颖,考生就越无法快速调动和提取有关知识,对试题反应的敏感度降低,造成作答困难。第28题在情境呈现和问题设问角度都较为新颖。
第28题是在课本经典遗传实验的基础上,综合一些课外资料衍生出的一道试题,属于课内科学史拓展型的试题。该试题情境新颖,不拘泥于教材,不是简单地将教材知识罗列再现,而是以遗传规律的科学发现过程为线索,巧妙设置情境,将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表达、遗传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及DNA分子结构基础等知识融合考查。试题采用开阔的命题视角,大胆展现了教材外的孟德尔、摩尔根、格里菲斯、沃森和克里克等在实验过程中的其他发现,来源教材,又高于教材,新颖的情境呈现形式和巧妙的知识综合,加大了试题作答的难度。
此外,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对于考生也较陌生,考生缺乏作答经验。第(1)小题第三个设问要求考生解释“F1中显性性状得以体现,隐性性状不体现的原因”。知识看似简单,但考生的练习经验多是围绕着显隐性的判断和性状的相关计算,对于基因表达的实质的解释则表现为无从下手。此外,第(2)小题第二个设问“自由组合定律的具体内涵”、第(3)小题“S型菌和R型菌相互转化的实质”等,考生平时也都较少进行相关训练,更增添了试题的陌生度,加大了试题的难度。
2.2 情境和设问的繁简度
情境和设问的繁简度主要指试题包含的文字量、信息量以及信息之间关联的繁简程度。本题展现了遗传规律和原理的探索过程,涉及多位科学家的科学实验,不仅文字量多,信息容量大,而且各信息之间关联复杂、跳跃性强,对考生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和整合能力要求较高。如第(3)小题呈现了大量新信息,“S型菌有SⅠ、SⅡ、SⅢ等多种类型”、“R型菌是由SⅡ型突变产生”、“加热杀死的SⅢ与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了S型菌”,信息中出现了“转化”、“突变”、“单独培养”、“混合培养”等多个生物概念或现象,题目信息容量大,增大了试题难度。
再如,第(1)小题第一个设问要求计算“若将F2中黄色皱粒豌豆自交,其子代中表现型为绿色皱粒的个体”的比例,该空涉及到豌豆子三代的比例计算。考生需要先获取F1、F2两代的相关信息,此外还需要对F2黄色皱粒豌豆的基因型进行筛选,明确豌豆中杂合子(Yyrr)占2/3,才能得到正确答案,思维的分析链较长。第(1)小题第二、三个设问考查考生对中心法则规律和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需要考生理清基因、mRNA、蛋白质和性状表达间的关系。
2.3 情境和设问的干扰与障碍度
干扰和障碍度是影响非选择题难度的又一重要因素。“干扰与障碍度”一般指解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跨越、容易忽视或导致失误的环节的多少。干扰和障碍一般体现在:设置易混淆的概念、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设问指向不明、干涩难懂的问题情境等,且影响可能很大。第28题存在的主要障碍为设置了易混淆的概念和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
“易混淆的概念”体现在很多考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密码子”、“反密码子”、“终止密码”三者的含义区分不清,因此对于第(1)小题第二个设问错答率高。此外,不少考生对“碱基”、“碱基对”和“碱基互补配对”也容易混淆,将DNA分子的多样性的原因解释为“碱基的多样性”或者“碱基配对”。
在题干、选项或者测试的内容及答案的语言表达上,出现和考生认知习惯、常规思维习惯或表达习惯不贴合的情况,也易增加试题难度。“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体现在回答第(2)小题第一个设问“F1中雌配子产生了 种配子”这道题中。考生只要理清测交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即可构建测交子代出现的表现型种类与F1产生的配子种类之间的关系。题干中的“比例不为1:1:1:1”,则是一个明显的干扰项,配子比例的“提早”出现,增加了问题的难度,考生会将答题重心放在比例问题上,产生不必要的思考过程和慌乱情绪。此外,第(2)小题和第(3)小题都考查考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增加了试题难度。“实验结果不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这两对等位基因不满足该定律‘ ’这一基本条件”、“有人认为S型菌出现是由于R型菌突变产生,但该实验中出现的S型菌全为 否定了这种说法”,考生较常接触的模式是正向提问,逆向思维角度与考生常见类型相反,易造成其理解歧义,审题、入题困难加大。
3 其他难度影响因素
3.1 对考生答题反应预估的充分性
考生对不同试题的情境和设问的反应存在差异,对考生答题反应能否充分预估,也会影响到试题的难度。考生作出相应的应答反应存在不可测得的部分,如写错别字的概率、概念混淆的概率和答案表达不清的概率等。如第28题第(1)小题考生会对“密码子、反密码子、终止密码子”三个概念混淆外,还出现众多因为写错别字丢分的现象,如“秘”、“玛”、“中止”等;第(2)小题作答时,对于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必要条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考生能完整作答的概率也是难以计量和估算的;第(4)小题考查DNA双螺旋结构的基础知识,属于简单题,而在实测中,考生失分严重,“碱基多样性”、“基因(对)多样性”、“碱基种类和数目”等错误答案五花八门。实际数据也证明将“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放在一起考,会加大试题的综合难度。相对而言,第26、27等题则较少出现错字、知识混淆、表达失误等失分问题。
3.2 学科难度间的相互影响
高考福建理科综合卷考试要求考生在150 min完成三门学科(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答,各学科间分值存在差异(物理120分,化学100分,生物80分)。学科间分值的差异和理综考试时间限制决定了三门学科间的作答是相互影响的。其中任意一门学科的难度变化都会影响到另外两门学科试题的难度。2014年高考福建省理综卷物理学科和化学科均相对往年较难,在理综卷整体难度加大的情况下,考生应试情绪容易发生波动,甚至慌乱。当考生面对位置靠后、文字量相对较大,情境陌生的第28题时,不少考生选择了放弃。实测数据表明,低分卷(0~5分)占60.8%,其中零分卷占17%,试题自然“变难”。
4 命题反思
第28题是一道创新题,也是一道难题。试题中加大了应用型和能力型的试题量,突出考查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好的选拔创新型人才的题型功能。但创新的同时产生了过大的试题难度,因此需要使用一定的命题技术进行试题的难度调控。通过上文分析,基于能力命题立意下设置情境和设问时采取以下3个措施可以适当减低试题的难度:① 适当减少新颖的情境或者设问的数目。试题的新颖性不仅体现在内容上,更应体现在呈现形式上。情境越贴近考生的生活经验或作答经验,设问越围绕核心主干知识进行命制,试题越简单。② 适当减少情境和设问的文字量和信息量,降低考生对“大题”产生的阅读疲劳和畏难心理。用清晰、简明的语言表述情境和设问,还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进行描述,如表格、流程图、图片等。③ 情境和设问贴近考生的思维习惯,尽量使用正向提问的方式,减少使用逆向思维和否定的提法,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臧铁军.考试评价分析及诊断基础与实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0.
[2] 郭光明.简论高考试卷难度控制[J].教学与管理,2011,(10):84.
[3] 吴举宏.试题难度调控的命题技术[J].生物学教学,2005,30(1):54. 文献标识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