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实验课的“乱”与“理”
2015-09-10王永田
摘 要 从提高认识、先学后教、理清步骤、合理分工和多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 实验课 课标理念 先学后教 合作学习 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33.91
实验课开课不理想一直是困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难题之一。究其原因,除了考试评价方式和学校重视程度的原因外,最普遍的原因是实验课纪律太“乱”,学生学不到东西。实验课为什么会“乱”,教师又该如何去“理”顺这些乱象呢?下面从五个方面分析“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 认识“乱”局,从理“心”入手
1.1 思想不重视,好奇心重
实验操作考试只在中考进行,高考实验题全是笔答,做没做过实验对答题影响不大,所以日常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操作都不是很重视,多数是“讲”实验。教师对实验课的组织不重视,目标性不强,使课堂纪律比较混乱,问题预设不充分,课堂调控就很难得心应手。教师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实验的态度。学生在实验室里也表现出与平时课堂截然不同的放松状态:随意说话,乱走动,甚至出现吃口香糖、看小说等一系列现象,俨然把实验课当成了一个自由的课间活动。实验室环境的新奇、材料用具的吸引、同学的挑逗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玩心,于是他们很容易忘记了实验课的目的,把实验课堂看成游乐场所。
1.2 研究课标理念,培养学生兴趣
1.2.1 重温理念,提高认识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是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有直观的认识,生物学的理论也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不仅是知识学习的必要手段,更是形成生物学思想,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试想,如果学生连显微镜的操作都不会,怎么会有对微观世界的直观认识和体验?又怎么可能产生对微观世界探究奥秘的欲望?生物科学素养与研究性学习就成了纸上谈兵。因此,教师要从内心抛弃“片面应试”认识,认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用诚恳的态度和科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用研究者的心态去明确地对待实验目的、操作和结果,而不是通过玩耍的方式去经历实验过程。
1.2.2 科学引领,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好奇心是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通过生物学史的教育,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魅力。实验课上要突出动手操作,不能使实验成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课。教合要通过认真研究教材实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造、替换实验材料,上好实验课,引领学生认识到实验课验证、探究生物学原理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多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操作和评价,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2 手忙脚“乱”,从理清步骤入手
2.1 步骤不条理,疑惑点多
由于实验课时比较少,学生对实验的一些常规操作也不是很熟悉。如果在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实验步骤再稍微复杂,学生就会在实际操作中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因为动手操作的机会少,学生对一些仪器、用具使用和操作不熟悉,而教师在演示实验操作时,由于镊子、载玻片等一些用具太小,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教师的操作,轮到他们自己开始操作时,又因为不会操作,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和纠正,也表现为“乱哄哄”的一面。此外课时少也使教师对实验设计相对比较生疏,实验教学中意外的问题又层出不穷,所以实验课上常常会出现教师四处“灭火”,疲于应付的现象。一些学生由于自己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只好与同学商量,或者自己摸索着做实验,然后会遇到更多问题,最后在迷迷糊糊地忙乱中等到了下课。
2.2 先学后教,演示引领
2.2.1 先学后教,做好铺垫
为了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提前做好预实验,充分考虑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并相应地做好培训。教师可以编制预习学案,将实验的具体步骤、原理以及一些复杂的仪器操作,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在实验前熟悉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操作。
案例1:“探究植物细胞发生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的探究准备(附录)。
2.2.2 步骤流程,清晰操作
教师将实验操作步骤制作成操作流程,使实验过程一目了然。在做演示实验时,最好能用多媒体播放,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在播放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适时的提醒和提问,帮助学生清晰地理解每个步骤和操作的原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心里就不“乱”了。
案例2:“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操作流程(图1)。
2.2.3 培训组长,引领合作
教师选好小组长,并做好培训工作,让他们事先熟练地掌握实验内容和方法,以便小组长能起“小老师”作用。对于因为操作问题而做不出实验结果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他们去邻组观看结果,然后分析自己的问题。
3 杂“乱”无章,从理顺分工入手
3.1 分工不明确,目标性差
由于高中学生班额大而实验器材少,实验分组往往比较大,导致实验过程中只有部分学生能实际操作,而其他学生则处于“没事找事”的“乱”的状态。此外,只有分组却没有明确的分工,也会出现喜欢学习动手的学生很忙,而不积极的学生则会很闲的情况,一些不愿意的学习的学生则找到了玩耍的时机。
3.2 科学管理,统筹安排
教师首先充分了解各个实验的特点和实际,从而整合步骤,进行合理地分组,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有事可做,避免忙闲不一。并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协助教师做好管理工作。小组长全权负责本小组相关事宜,实验前负责安排好本组成员的具体工作及轮换顺序,使每个成员都能有事可做、各司其职和分工协作。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以此强化组内成员间的自我管理,严格自律。
4 病急“乱”投医,从合作探究到有条有理
4.1 疑问不得解,讨论无序
实验课上的疑问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还有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之类的疑问,学生实验有很多是站着完成的,举手示意教师往往来不及处理。学生的疑问不得解,病急“乱”投医,自然就互相讨论,这种讨论往往不是教师统一安排的,因此,课堂显得“乱”。这种“乱”是正常的,教师“理”好后,就能为进一步探究打下基础。
4.2 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4.2.1 合作学习,有序讨论
对于学生实验过程中即时生成的问题,可以小组内先相互讨论解决。如果自行解决不了,可以由组长收集好,最后由教师统一解答。这时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操作的分工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以体现自身价值。例如在“制作真核细胞模型”这一实验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提出实验目的后,从方案的制定、原材料的准备、模型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均由小组合作完成,由小组派代表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合作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
4.2.2 设计问题,拓展探究
疑问解决了,学生就有了进一步探究的欲望。通过设置一系列的思考讨论题和操作误区警示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例如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在通过实验得出“植物细胞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影响水分跨膜运输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测定洋葱表皮细胞液的浓度?……
案例3:“探究温度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探究问题与误区警示(表1)。
5 杂“乱”无章,从多元评价到顺理成章
5.1 评价不及时,参与度小
实验课上,教师忙于处理操作问题,疏于评价,缺少有效的课堂管理,忙得团团转,其实动手操作的只有少数几个人,其他学生没事干,没有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来,而是在说笑打闹,纪律有些“乱”。
5.2 多元评价,鼓励参与
没有评价的教学,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低,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运用评价量规,从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验课表现进行评价管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验课的有序教学就会顺理成章。
案例4:“探究植物细胞发生失水和吸水的条件”评价量表(表2)。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潘斌,刘兆书.生物实验课"乱"的原因及对策刍议.实验教学与仪器[J],2008(1):23-25.
[3] 王永田.试论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4):35-37. 文献标识码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