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2015-09-10李阳海

课外语文·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衣着审题关键

李阳海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中考作文的大忌,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写作文时如何正确、有效地审题呢?下面就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文体分别谈谈不同文体的不同审题方法。

一、全命题作文的审题

由于题目的一致性,命题作文不存在“自拟题目”的劳神,但也正因为如此,审题变得异常重要。审题没有审好,容易出现“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结局。那么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审好命题作文的题目呢?

(一)析词审题,理解内涵。“析词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所谓“析词法”,就是将题目以词语为单位进行划分,然后对每个词逐一分析。分析的过程,就是一个全面深入思考的审题过程,包括词语的轻重范围、题目的体裁方向以及分析所产生的一些联想。

例如,2014年江苏省南通市中考作文的题目“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附导语:生活中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富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要写好此题目,用“析词法”分析好三个关键词语,分别是画面、流连、这样。先说“画面”,不要局限于词典对画面的解释,要根据导语来判断,“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前面的文字描述都属于画面的内容;次说“流连”,同样不要局限于词典对流连的解释,“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与“不忍舍去或离开”不必细分,因为大体是一样的;最后说“这样”,它是三个词语中最重要的一个词。“这样”到底是什么样?因为“这样”的内涵关乎“画面”的灵魂,是让“我”流连的关键所在。明白了“这样”的内涵,考生才能从因果关系中切入,进行选材构思。需要指出的是,导语中已经告诉考生“这样”的内容,就是“挥之不去”、“撩拨心弦”、“沉醉”、“流连”这几个关键词语,需要考生从生活中选取够得上“挥之不去”、“撩拨心弦”、“沉醉”、“流连”的画面,找到了,就可以动笔写作了。还如,2013年北京市的作文试题“好奇”,“好奇”本身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对不了解的事物感到新奇,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写作中一定要写出“我”好奇什么,或者是什么引发了“我”的好奇。另一方面,材料中提到“好奇”,会使你有很多新的发现,会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整篇文章中还要体现出“我”因“好奇”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有哪些感悟,等等。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的“定格在记忆中的画面”,写作此题,要把握分析好定格、记忆、画面这三个关键词语。这里的“定格”就是选择那些已经发生并且影响很大的难忘事件,其中的“记忆”就是对某种情怀、自然美景或是有所寄托的某种事物的回想,而“画面”就是需要有各种描写和抒情的能触动人的如诗如画的场景等。吃透文题中重点词语的内涵和趋向,考生下笔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借助联想,由此及彼。此种方法是由文题或材料生发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地推断思考,追求新发现,获得新观点。

例如,2014年浙江省宁波市的作文题目“深处”,要写好这个题目,考生一定要借助题目前的导引语或提示语,对生活进行生发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到“深处”。(附提示语:大海的深处也许隐藏着美丽的珊瑚,目光的深处也许饱含着浓浓的爱意,记忆的深处也许沉淀着生活的真谛,文字的深处也许寄寓着丰厚的意蕴……)“深处”指的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层次的思考、解读和感悟,要挖掘出“深处”的“宝藏”,领悟生活的真谛。考生可以着眼于自然,写出大自然的深层奥秘;可以着眼于情感,从生活故事中发掘出真挚的友谊;可以着眼于文化,写一次阅读、写作的经历,质朴文字的深处是丰厚的意蕴。2013年重庆市A卷“微笑的味道”,提示语中的“回味无穷”一词,是引出题目“微笑的味道”最关键的词,此题的重心当然应该是在“微笑”上,但是,不能够一味地写“微笑”,因为,后面还有一个关键词“味道”。这也是此题的难点所在,从修辞上讲,这是一种通感的修辞方法,微笑本来是让人从视觉上感觉出来的,却要从味觉的角度来写。所以,考生在确立文章的立意时,应该有个思维的联想与转换,从微笑联想到自己喜欢又最熟悉的味道。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的精神实质是指蕴涵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情绪、一种倾向、一种意图、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道理。

(一)研读材料,提炼中心。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研读材料,是从总体上去认识材料,分析材料的全过程。要联系结果进行思考,在探究原因的过程中看出门道,抓住实质。要做到这些,研读是基础,考生要逐词逐句地推敲,不可走马观花。

【材料】

依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

在陈全忠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他们找到了蕴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

(2014年湖北省武汉市)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先认真研读材料,提炼出材料的中心。材料典型通俗,内容深刻,而且具有极强的思辨性。它道出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人生真谛,也蕴涵着苦中有乐的哲理。人一旦有了自己的兴趣,他就能以苦为乐。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就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去选材,解读兴趣与吃苦的内涵。如果写记叙文,可以选一件自己感到有意义、有兴趣的事,突出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出生活的哲理;也可以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论证激发兴趣,带着兴趣去探究的重要性;还可以以“苦中作乐”为中心论点,举出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从名人在苦难中崛起的经典素材中吸取成长的营养。

【材料】

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章鱼面对敌人攻击咬住不放时,它会向敌人喷墨、变色,但仍然无效时,它会不假思索地收缩肌肉,切断其中的触须逃亡而去。海豹原来群居在海岛上,栖息于岩石上,但潮水来了,无立足之地,由陆居变为水居,全身作了调适与演化,它不但学会了游泳,还精于潜水。金鱼在宽广的池中不知道有多逍遥,屈身鱼盆或者鱼缸后,由于转向不便,它会自动瘦身,鳍也变小了……

(2013年重庆市A卷)

【分析】这是一道单纯的材料作文题。材料是一则富有哲理的动物故事。故事中的章鱼在生死关头会断其触须而逃亡,海豹在潮水来了时,从陆居适应了水居,金鱼为了适应狭小的鱼缸,会瘦身,将鳍变小,这一组动物的行为表现,其实都共同说明了一种现象——当环境改变时,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才可能得以继续生存。在下笔前,要认真研读材料,在阅读材料中去领悟,去探寻材料的准确含义。

(二)抓关键句,找突破口。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中国气象视频网“@中国气象”发了一条微博,用气象学解读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也是一个气象圈,有晴有阴,有风有雨,有暖流也有寒流。而每个人的气象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你把自己变成南极冰川,别人回报你严寒;你把自己变成副热带高压,别人回报你炎热。所以,多给人家温湿气流,人家也会回报你充沛的降雨、暖和的天气。

请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材料作文。考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在认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找到材料的关键句、关键词作为写作的突破口。材料的核心内容是列举了各种气象,并用气象解读人际关系。尽管列举的气象很多,但它们在象征人际关系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双方都存在互相影响的特点,也就是材料中提示的“相互影响、相互塑造”。只要把握住这个关键词语,就找到了写作的突破口,不至于偏题或跑题。文章立意时,一定要突出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以及最后的结果。

【材料】

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女儿问:“为什么有的西瓜甜,有的西瓜不甜呢?”父亲说:“甜的西瓜是因为被阳光照耀的时间长。”“那地里的西瓜不是都在接受阳光的照耀吗?”女儿又问。父亲说:“是啊,阳光是公平的,它一视同仁地照耀着所有西瓜。可是有的西瓜怕热,躲在阴影里,不肯接受阳光的照耀。”

(2013年河南省)

【分析】这则材料来源于生活中的一个对话场景,一对父女关于西瓜甜与不甜的对话,甜的原因是因为接受了阳光的照射,不甜的原因是因为躲在阴影里不愿意接受阳光。看来西瓜甜与不甜的原因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这里需要抓关键词,找出突破口。仔细研读后,不难发现“阳光”和“阴影”是两个关键词语。“阳光”寓意历练、磨砺,而“阴影”寓意逃避。看来,试题中这则对话绝对不是只分析西瓜甜不甜的原因,而是旨在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哲理。这样就不难立意。可以从正面立意:接受生活的历练才能收获人生的甜蜜。可以从反面立意:逃避生活的磨砺只能获得人生的苦果。

三、话题作文的审题

从近几年中考作文命题情况看,话题作文所占的比例不大。预计今后数年内中考作文命题,话题作文将继续保持这个态势。从阅卷老师提供的考生审题的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文题缺乏正确、足够的解读,以致偏题、离题,步入话题作文的误区,留给考生永远的遗憾和叹息。下面从材料、话题、提示语三方面进行一番解读,希望对广大考生在审题上有所帮助。

(一)“材料”的审读。有些省市的作文,在“话题”前面有一段文字材料。考生不要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东西,不要认为它与所给的话题没什么关系,一定要认真研读材料的方方面面,理清话题与材料的关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还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关键词语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找到了它,就找到了审题的钥匙,审题就有了依托。例如201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这样的衣着”前面的文字材料:

衣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衣着体现着人的个性、爱好、修养、追求……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生动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理解。

【分析】话题作文首先是对“话题材料”的审读。在“这样的衣着”话题前面的那段文字材料已经明确告诉考生衣着与人们的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相关”,“密切”一词对关系做了明确的诠释。还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因为关键词语往往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的载体,找到了它,就找到了审题的钥匙,审题就有了依托。例如“个性、爱好、修养、追求”这些词语就是关键词语。还有“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生动的故事,有着不同的理解”也是关键语句。把握住了这些关键语句和关键词语,就不会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

(二)“话题”的审读。主要是审清话题的内涵和外延。还以201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为例,具体谈谈对“话题”的审读。话题“这样的衣着”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体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新课标要求作文写作,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话题“这样的衣着”就充分体现了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不单单是指工作、学习、饮食、锻炼,等等,“衣着”也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人们每天都得着衣、打扮,这也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

二是衣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个人的衣着不尽相同,这只是一个问题的表面现象,不同的衣着体现着人们不同的审美观点、不同的爱好、不同的修养与追求等等。衣着的五颜六色的背后,体现出的是五彩缤纷的动人故事。例如《俗世奇人》中,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那是因为他自信“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他以这种特殊的衣着显示自己超凡出众的技艺。再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戴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还曾被人疑心是“扒手”。从他的衣着中,表现出的是一位治学严谨,在衣着上极不讲究,极其简朴的学者形象。

(三)“提示语”的审读。一般来说,提示语是命题者试图引导审题可能出现偏差的部分同学走出误区。因此,借提示语揣摩命题人意图是审题的关键。例如宜昌市中考作文试题:

朦胧迷离,是夜的色彩;暗香幽远,是夜的芬芳;蝉鸣虫吟,是夜的语言;“山明水秀夜来霜”,是夜的诗篇;“嫦娥奔月”,是夜的故事;《春江花月夜》(曲),是夜的旋律;《深山夜图》(图)是夜的画卷……

神秘的夜,充满着浪漫,充满着诗意。可观、可嗅、可听、可品……

学校文学社将开展以“夜之韵”为主题的语文活动,上边的文字是这次活动的宣传语。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展示语文积累,可以开展阅读欣赏,可以进行文学创作,可以组织艺术交流……那一定会是一段快乐而充实的语文学习经历。请你设想一个或一组你和同学们参加“夜之韵”主题活动的精彩片段,把它记录下来。

提示:可以从某个角度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品味夜的韵味。注意:引用材料要适量。

我们说命题者所作的提示是对考生选材的指导,可以是一个角度,也可以是多角度,不管你选多少角度,都一定要与“夜之韵”的语文活动相关,并且选材要适量,不宜过少或过多。

【审题失误例析】

下面选的是安徽省中考典型的一篇审题失误文,请看例文和分析:

在我们这个年龄

安徽考生

岁月无声,流水有情。一转眼,时光悄然流逝。时间的帆船将我带入人生的第十六个港湾——十六岁的花季。在我们这个年龄,面临生活的考验、青春的起伏,我们正缓缓地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篇章。

幸福花儿篇

爸爸在外工作十几年了,妈妈在家里照看长辈、哥哥和我。思念总是凝聚在日夜工作劳累的妈妈身上,爸爸一张年轻时的照片陪伴妈妈度过无数个春秋。这个月,爸爸终于从百忙中抽空回到家里了,我也终于看到了脸上长满皱纹的妈妈那久违的笑脸,我们家弥漫着幸福的味道。妈妈请假在家陪爸爸,每天放学总有两个身影出现在校门口等待着我,使我缺少爱的心灵深感温暖。每天饭桌上都有妈妈腼腆的笑,爸爸爽朗的笑,哥哥憨憨的笑和我傻傻的笑。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讨论剧情人物,在一起聊天,总有聊不完的话题。那个月,幸福的花儿灿烂盛开……

惆怅凋零篇

越来越重的学习重担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十分渴望能像小学生那样自由,几乎到了厌学的地步,心中的花儿似乎在渐渐凋零。

这几次模拟考试我都考得极差,我的心情沮丧到了极点,我想,这难道就是我的宿命?我真的上不了重点高中吗?我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中……

惊喜感动篇

这天,同学们一大早就神秘兮兮地看着我,有的还时不时地偷笑,我郁闷极了。晚上放学之后,我最好的朋友把我带到了她家,还将我的眼睛蒙住,把我领进她家后院。突然我眼前一亮,看见了我最熟悉的妈妈、最好的朋友和同学,原来他们是计划为我过生日啊!心中的花儿顿时盛开。朋友们还为我唱了一曲《生日快乐歌》,把我感动得痛哭流涕。老师、父母也为我送上美好的祝福,使我在成长学习中,又懂得了要坚持不懈、拥有自信,与同学们并肩作战,乐观地迎接中考。

在生活中,我哭过笑过,留下了理解、分享、感恩与珍惜,让那理想的花儿永远灿烂,幸福地书写人生的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快乐出发!

【分析】本文通过三个小标题,从“我”生活的世界选材,对事件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但是在审题过程中发生了偏差。“在我们这个年龄”这个命题,考生可以立足自身,从自己生活的世界取材,书写“我们”的青春个性、情感体验或看法等。如果考生写“我们”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经过努力把它解决了,或自述心志,也是符合题意的。我们回头看这篇文章,它也在自述心志,却把“我们”直接偷换成“我”,这实在是一个很大的失误。

“我们”不等于“我”。“我”身上具有的一些特点,不是“我们”都有的,这一点需要认清。本文对“我们”的要求理解僵化,在作文中大段大段写“我”的内容,专讲“我”的生活经历,突出了“我”这一个体,却将“我们”抛在一边。整篇文章,只是拟定的题目或开篇时与“我们”有关,但在行文中却另起锅灶,和“我们”的内容脱离干系。“幸福花儿篇”写一家人的幸福生活,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惆怅凋零篇”要表达的主旨交代不清,也没见“我们”的踪影;“惊喜感动篇”,完全为幻想,东拉西扯,拼凑成篇,又怎么体现“我们”呢?

总而言之,本文曲解了“我们”,由于审题不准,得分自然不高。

猜你喜欢

衣着审题关键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三招”学会审题
抓住身份,写好人物衣着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生意无大小,关键是怎么做?
可爱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