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画处皆成妙境 言有尽而意无穷

2015-09-10周文莉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战争语文课堂文字

周文莉

语文课堂,作为最直接可以感知审美教育的领地,应该是“无画处皆成妙境”,“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执教《图片两组》时,我在设计、教学、反思中,对“审美课堂”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感悟。

无画处皆成妙境

把中国传统绘画美学中的“虚实相生”的技法,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可以呈现出以无胜有,有无相生的智慧。

《图片两组》是一组摄影作品,不同于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字作品。摄影作品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是用画面来表现主题,摄影师通过瞬间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笔者认为图片的解读和语文的阅读有很多相似之处,需要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作为新教材中唯一一篇图片性的学习材料,应该充分利用画面,合理安排“图画和文字”的比例,引导学生去解读图片中的情感,联想图片之外的内涵,学习描写画面的意境,通过“文字说明”“细节描写”“联想和想象”3个环节,把教学内容相互勾连,做到前后呼应,展现行云流水般的韵味,体现温柔婉转的诗意。

笔者在课堂设计的开始,就意识到要有条明确的教学主线,当然这样的主线是建立在了解图片相关的时代背景,不断地分析图片的细节之处的基础之上的。在这样的主线铺垫下,嵌入合适的图片提示,引导指点学生领会读的含义。

笔者把“细节描写”作为贯穿全文的重点,文字的解读和延伸阅读以教师文字示范的形式,在课前就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预习。抓住这个单元“和平的祈祷”这个主题,作为指点学生的主基调,并结合四张图片的结构布局,串联整堂课。特别是四张照片解读过程中的“起”“承”“转”“合”的完美处理,可以深化对照片的理解,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或者联想出当时的场景,听到人物的心声,感知画面的震撼力量,更好地把握“瞬间的永恒”。

在设计和构思中,做到“无画处皆成妙境”,才能使语文课堂充满审美的意蕴。

言有尽而意无穷

新闻图片具有独特的视觉冲击力,因此,做好文字和图片的映衬和关联,是笔者这节课设计的中心环节:把形象直观的图片,化为具有缜密逻辑的文字;把拥有万种情感的各式图片,催化为具有理性思维的文字;把生动活泼的图片,呈现为细腻真实的文字。这个过程就是课标里提到的“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

图片本体的“留白”需要教师进行指点,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看懂图片。从学会“文字说明”的角度,提问:“请你去发掘图片中的内容,画面有何事物,它们在图片的哪个位置?”从学会“细节描写”的角度,提问:“图二和图一在布局上有何差别?”“四张图片里的人物的表情分别是怎样呈现的?”从学会“联想和想象”的角度,提问:“请你注重场景的描绘,把相关的环境作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要求符合当时的气氛。”在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充裕的时间,让他们思考,讨论,交流,深入掌握图片的内容,感受图片蕴含的情感力量。并且在课前推荐学生去阅读了《安妮日记》,欣赏了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诵读了《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的诗歌。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阅读后记:“一位父亲应征入伍,他右手握着枪,左手紧紧地抱着年幼的儿子,他在与家人作最后的告别,孩子看到爸爸拿着枪似乎要去哪里,急得哭个不停,直喊着‘爸爸,别去!’这一句呼喊,不仅仅是对自己父亲,更是对世界上千千万万个即将奔赴战场的父亲的挽留。希望这个世界上不要再有战争,至亲能永远在一起。父亲伏下身子,亲吻了儿子,闭着眼睛,一张沧桑的脸上流露着无限的无奈和不舍。他必须出门为国家利益而战,或许他只是一个战争中普通的牺牲品,但他却是这个贫穷家庭中的全部。他的亲吻止不住儿子的痛哭,在撕心裂肺中他们仍然逃避不了分离的命运。孩子的哭声中透露着绝望,也许爸爸这一离开就永远也回不来了。战争带来的罪恶的后果我们不用多说,而我更要思考的是,对于这些侥幸活下来的孩子,战争带给他们的应该还有一生永远都无法磨灭的烙印吧!战争到底带给了人们什么?就算是正义的胜利,它又付出了多少的代价?也许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永久深思的课题吧。”

不可否认,摄影作品的审美开始于具象,结束于具象,并还原于具象。但是摄影作品的“画外音”作为辅助语言,往往可得画龙点睛、延伸空间之妙。给学生们静思、品鉴的空间,把“意无尽”融入学生心境,给他们想象的空间,也就有了心灵的沟通,不管是从单调到丰富,还是从此境到彼境,这种沟通都是最令人动容的。

笔者坚信,运用“留白”的艺术,才能让语文课堂有令人欲罢不能的吸引力,更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战争语文课堂文字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