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卑患者

2015-09-10蒋一初

中学生博览 2015年1期
关键词:围子博览自卑

★ 2009年

刚上初中时,朋友祝跟我同时喜欢上文字,后来我想,那时根本不叫喜欢,写文章只是小女孩想要对自己心中刚刚泛起的种种情愫做一次宣泄。但就是这种非正式的文学体裁,祝驾驭得极好,而我,低了她好几个档次。

祝的文章极具画面感,在文章里,她说她全身冰凉,我能感受到她的无助;她说她开心,我能想象出太阳刚刚照进窗户的那种暖洋洋的感觉。可是我却只能干巴巴地无病呻吟。

我是一个没有多少天赋的人。

刚刚步入青春期,有点才情的女孩子都喜欢摆弄文字,写在漂亮的本子上,字迹稚嫩但是整齐。我的很多同学都会写一些关于青春的小文章,我也会,但是我写得没有她们好。她们的本子会在整个班级传看,包括祝,但不包括我。我会害怕大家看到我在写作,我害怕大家看到我的文字。

因为我自卑。

初中二年级,班上有两个女生是公认的才女,一个是婷,一个是琦。

婷的英语是全班第一,她能写一手好文章。那时候,婷可以写出“阳光被割裂成细碎的模样,撒了一地斑驳”这样美好的句子。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形容地上深一块浅一块被太阳留下的痕迹。琦是班长,小学六年级时她的老师就说她的作文水平比得上初三生。在一次班委的自我介绍中,琦说她的生命是由文字堆砌成的。我惊呼她怎么会用“堆砌”这个词,用得这么妥帖、恰当。

没有人知道我在写作,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每周五的晚上我会放掉作业,从七点写到十点。我只是在写作,不抱任何目的地写作。我希望可以追逐祝、婷还有琦的步伐,我想要自己也写出那样美得让人窒息的句子。

不到一年,我写完了一整本软面抄,那些都是我用一个又一个夜晚创作出来的,那些文章也让我稍微有了些底气。

★ 2010年

2010年三月,受到《中学生博览》上一篇文章的影响,我心血来潮想要写文章投稿。我写的是我与祝的故事,写完之后没有修改就直接按了“发送”。元博编辑的自动回复告诉我,我已经投稿成功。这是我写的第一个正式的故事,有完整的情节、人物刻画以及心理描写,我想那可以称之为是小说。那篇文章叫做《我的公交情怀》,时间久了,我便忘记了投稿这回事。

2010年七月,我接到了同学佳的电话,佳告诉我,我的文章在《中学生博览》7月B卷上发表了。我这才记起我投过稿子,只是我用的是笔名,佳怎么会知道那就是我?后来佳告诉我,文章里的每一个人物她都能找到与我有关的影子。我想这便是《中学生博览》的用稿标准,真实、贴心。

我买到了那本杂志,文章的题目被改掉了,改成了《即使是路人甲,相遇也要珍惜》,但笔名是我,那时候我的笔名是“树一”。树一是有含义的。我最喜欢的词是“纯粹”,“树”取自“删繁就简三秋树”,“一”则是最简单的一个汉字,我追求的是最初、最纯粹。

这便是我的处女作了,单纯不做作,但确实找不到什么华丽的句子,有好几处地方元博还帮我作了修改。我打电话告诉佳,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发表了文章这件事情。

因为我自卑,我怕大家看了我的文章笑我写得不好,我自动屏蔽掉了这篇文章从数不清的稿件中被编辑选中的事实,我被自卑遮蔽了双眼,我只想写得更多,得到更多的肯定。

我踏上了给杂志投稿的路,跟定了元博编辑。

★ 2011年

一次作文课上,语文老师读了我的故事,得到了大家的掌声。语文老师说我非常有潜力。只有一句评语,足以让我高兴得发狂。后来语文老师又读了婷和琦的文章,给了大段的评价,还让同学们讨论她们文章中写得好的地方。我不解,为什么只给我一句干涩的评语?这让之前那句“非常有潜力”无力得像一句谎言。

初中快毕业了,我的文章开始显露自己的风格,看似简单的故事总是会隐喻着浓烈的情感。我在作文本上写小说,老师给了我中等偏上的分数,但对比于其他同学的评语,我的评语单薄得在风中瑟瑟发抖——我看不懂你的文章。我确实瑟缩了一下,我甚至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对的,追求我爱的文字,写我的风格。

中考前夕,元博联系到了我,她邀请我做客“TA生活”,让我分享我的生活。时隔一年,我的第二篇稿子被发表了。在这一年里我得到的质疑足够湮没我的坚持,但我还是在不停地写、不停地投稿。自卑刺激着我柔软的心,我下笔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坚定的,我用力地写、用力地坚持着。当我接到元博的邀请,一切不甘都烟消云散,我觉得我是对的。

从那时开始,就没有任何人、任何情绪能够阻挡我写作。写作从一开始的感情宣泄上升到我的梦想。

★ 2012年

中考过后,祝、婷和琦都考取了一中,而我却只能退到这个世界看不清我的地方。我尝试着让自己变得优秀,可越来越难的数理化将我凌辱得体无完肤。我放弃了,我想我注定是个平凡的人。或许有一天她们会变成作家,但我却只能被打败。

从一月开始我频繁地过稿,一连四个月都有我的稿子,隔了两个月,又是连续地过稿。我开始被《中学生博览》的读者们熟悉,也跟元博熟络了起来。我写的都是我的生活,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占据着我的过稿目录。

朋友问我是不是每天都会被读者们围着问这问那,我支支吾吾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根本没有读者来问过我。我隐藏在写手群里一句话也没有说过,跟《中学生博览》的联系就是不断地投稿、过稿,我从来不会在论坛、贴吧里说,我是那谁,你们有什么想问我的?

还是因为自卑,我写的小说从来都不会发表,而受欢迎的都是写小说的作者。我固执地这样认为。

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嫉妒起会写小说的作者,我讨厌他们抢了我的风头,我讨厌他们的粉丝比我多。虚荣心像是刚刚发酵,以极快的速度占据着我的心房。我的目光瞅上了“红人馆”,只有红人才能接受的专访。我等了一年都没有等到,失落和期待交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把我狠狠地罩在里面,空气中只有虚荣和偏执。

2012年我发表了十篇文章,这些文章给我垫起了一点高度,那高度远远盖不住我的自卑。

★ 2013年

我依旧在不断地上稿,跟我同一时期的作者们都已经为了学业销声匿迹,一批又一批新的高产作者诞生了。我还是近乎透明地存在于写手群里,因为我把笔名换成了“蒋一初”,更像本名的笔名。我开始塑造一个新的作者形象,我希望自己的文字更加成熟。

七月份,编辑找到我,并邀请我做客九月的“红人馆”。那是我曾经发了疯想要登上的舞台,但真正得到了,我却不怎么想要——我害怕自己会失去目标,尽管这个目标挺俗气。

我就是个俗人,从一开始漫无目的地写,到追寻梦想,到后来想要一些名气,我变得俗气。当我买到当期杂志,看到我的专访,那里满满的都是我曾经的成绩,我大悟——物质会毁了梦想,会毁了一个人。

虽然说大俗即大雅,但我还是不想让自己毁在自己手里,我清晰地感觉到面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了,而不是最初时那般清澈的模样。树一、蒋一初,均代表着纯粹,都是我一心想要追寻的终端——不骄不躁,始终如一。

我开始写而不投,钻研适合自己写小说的方法,我沉静了一些日子,但并不代表着我中断了写作。2013年是我转型的重要一年,本子上一篇篇小说文静、细腻得比秦淮河的水还要温柔。我不再写生活中琐碎的细节,更多的去关注小说中的每一处细节的完善。

这一年元博为了她的梦想开始奔跑,我开始为自己寻找下一个编辑,和元博一样喜欢高跟鞋、花裙子的围子成了我的第二个编辑。我像一个刚刚投稿的新作者,跟随在围子的身后,我能感觉到,这样不骄不躁才是我要追求的,才是属于我的。

★ 2014年

元旦之后,我收到了来自《萌芽》的挂号信,我入围新概念了。

拿了一等奖回家之后,我把自己的初赛文又重新读了几遍,感觉还有地方需要修改,但是确实比以前写的华而不实的东西厚重多了。当年写作比我好的女孩们早就没有写了,只是想起来写两句,倘若要成章,便是件难事了。

我投稿很多年,一直没什么目标,直到后来,围子告诉我,我的风格是非常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而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别人一看文章就知道那是我。

我一直很自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害怕跟别人聊成绩、谈特长,因为我比不过人家,因为我很low。写作是没有门槛的,只要你有一支笔就可以创作。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孤身踏上了这条路。没有人知道,所以没有嘲笑,相反我得到了编辑们的鼓励与支持。我一直写一直写,写了四年多,从初二到高三,从元博到围子,从树一到蒋一初,从TA生活到红人馆,我从未间断过写作,从未放弃过。

我很自卑,但是写作给予了我一些成绩,让我在众人面前看起来光彩熠熠。当我得知七月合刊在征集关于成长的故事时,我便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了我的写作历程,因为我知道,像我一样的逐梦者还有很多,而他们太需要一个事例激励他们抓到梦想。

我是蒋一初,十年后,我还在写小说。

编辑/围子

猜你喜欢

围子博览自卑
《我的妈妈是飞机》
自卑的三个真相,你知道吗
“青少年科技博览”科幻画选登
hey,你缺抱枕吗?
hey,你缺抱枕吗?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奔跑吧,少年们
自卑,本质上是自虐
隔壁的隔壁的“懵系”少女(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