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在品读中散发魅力
2015-09-10周红梅
周红梅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只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才能感知语文的魅力与诗意。新课标也曾提出,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笔者结合实践,尝试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品读语言,从而感受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感受到语言的诗意与魅力。
一、扣住关键,品味细读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都属于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信息量大,而且情感丰富,语言细腻,在篇幅布局乃至全文谋划上都有一定的特色。因而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其信息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根据课题、关键语句乃至关键字词等引导学生去品味,从标点、词语、句子依次去品析,通过揣摩、品读从而调整他们的频率,使之与作者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欣赏到语言的魅力。
比如学习《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如果单纯地从内容来看,讲的是一个聋哑人学画的故事,虽然有点励志,但是却平淡无味。然而从语言上分析,却大有讲究。比如题目“鱼游到了纸上”这就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能产生很多想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疑问,更是文章的文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围绕疑惑进行分析,进行解读,引出对话。接着又写了年轻面家的高傲,不理睬别人,随之笔锋一转,突出是个聋哑人,他不是不理睬别人,而是不明白别人说什么。最后展开作者与年轻画家的对话,从“鱼游到了纸上”到“先游到了我的心上”作为结尾,突出了年轻聋哑人成功的不易。整篇文章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最终才能挖掘出语言魅力。
二、推敲揣摩,研读课文
读书是需要思考、需要质疑的,只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认真推敲揣摩,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走进编者,走进作者,与他们开展深层次的灵魂对话。因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品析语言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与编者、与文本对话,了解写作背景,了解写作目的,从而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学生在品读语言时,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反复揣摩,赏析,推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从语言中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增强语文素养。
比如《触摸春天》这一课就非常感人,不仅写出了安静的神态以及心态,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自己内心丰富的感受。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时,不仅需要品读语言,更重要的是要触摸语言,感知语言。比如春天为何要触摸,难道不能看吗?由此思考,分析,感知安静是个盲童。她触摸春天是通过自己的嗅觉,感知花香;通过触觉,感知蝴蝶,接着又放走蝴蝶,从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安静在不停触摸春天。当然,这里的触摸还有两层含义,一是安静用自己的方式来感知春天的美好,另一个就是安静没有被残疾所打倒,她的世界依然是春天的,是阳光灿烂的。“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出一个属于她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这么做的,然而她内心的那种宁静,那种对世界的感知,对美好世界的憧憬,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揣摩来感知,来品味。
三、多元探读,激活思维
学生通过多元探读,才能有目的、有意识地去体验、去感知语言,从而体验到课文所要描述的美景,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品析的语言节奏、绘画与音乐美,并最终丰富自己的情感,启迪自己的思维。
比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这一课,很多老师把目光聚焦到实验上,甚至还有老师亲自做实验,让学生感知。然而他们却忘记了,这是语文课,不是物理课,学生需要的是体验语言,而不是物理知识,因而品读语言才是关键。比如伽利略做实验前,别人是怎么认为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验证其权威的?这里引导学生品读第二、三小节,读亚里士多德的话,读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崇拜,从而可以感知到伽利略所受到的压力。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伽利略的思考,或者说是理论论证,并且做出各种假设。同时伽利略做了多次试验,最后在斜塔上做实验,这当中的语言叙述,以及具体描述、别人评价等等所包蕴的含义,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品读,甚至还有可能去辩论,从而最终激活他们的思维。
语文的最高境界是人文,是语言。因而语文课最根本的还是需要回到本质上来,回到赏析语言、品析语言上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能够围绕课文的精彩内容、优美语言,去品析,去领略语言的经典之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语言的熏陶,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