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需要创造情理和谐的育人境界
2015-09-10张海松
张海松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类的生活实践表明,人的任何意识和动力都源于某些复杂的“情感效应”,都是在一定的情感推动下完成的。但许多教师没有那么幸运,他们常常苦于自己的一腔热情换来的是冷若冰霜、漠视、麻木甚至仇视,于是恨铁不成钢,感到学生怎么这样冥顽不化,孺子不可教也。
教师是服务于学生的,一切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思考。人有欲望、有需求、有感情,做事不顺乎人情,就会失去人心、人望。另外,人的欲望、需求、感情既有真、善、美的一面,又会有假、恶、丑的东西。所以,讲人情的同时必须讲道理。爱要双向互动才行,只有教师一厢情愿的爱是没有用的。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诚挚深厚的情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
一、爱的互动是育人的基础
爱的互动有多个指向的维度,有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互动、学生自己的互动。班集体良好状态的形成,就是多维互动的结果。
处在青春期的学生都有独立意识、参与社会活动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等,这种社会性的需求,引起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一种疏远父母及老师的“闭锁性”和寻求能坦言相告的伙伴的“开放性”趋向。这要求班主任不宜只扮演严加管教的单一角色,而应做到既是严师又是良友;尽可能地让学生与多位老师建立关系,从而让他们在众多成人的影响下从“闭锁性”中解放出来。重视学生与学生关系中舆论导向的作用,帮助他们实现在集体内取得应有地位意向,获得自我尊严和自我需求,帮助他们在集体中摆正位置,与家长、老师合作,克服社交困难,让学生在这个班级中感到集体的温暖、和谐,感受到别人对他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的喜悦,从而珍惜自己的进步。
教师注重情感教育,对学生施之以爱,学生心中才能有老师。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寓教于课堂内外、生活之中,以情顺理,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就能乐于受教,教育效果就好。
同样的,学生之间的爱也要形成互动的局面,形成学生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集体氛围,是一个成熟的班集体的标志,对学习与生活其间的集体成员具有特殊的激励和陶冶作用。实践表明,在一个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与人为善为荣的集体里,人们自律、互律、互助、共进;孤独者得到温暖,缺陷者得到补偿,愚者因而变智,弱者因而变强,人的内在积极性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创造性也可以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爱心、热心、善心、责任心,是班集体建设的迫切任务之一,教育者的引导会使潜藏在人性深处的一切美好、善良的天性焕发出来,成为看得见的文明礼貌、道德修养,受益终身。
所谓学生的“爱的互动”,是指让学生不断认同、肯定自我,形成自尊、自信和荣誉感的过程。自尊、自信和荣誉感是对消极、错误的天然免疫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使他拥有自信,会成为自身不断上进的内驱力;让他爱惜、珍重所取得的成绩,并且不断强化,使得自尊、自信和荣誉感等良好品质相互作用,内化为强大的、稳定的理想、信念。学生这个时候对自己的评价更积极,他就应该更珍惜自己的努力成果,学会爱惜自己、欣赏自己,人对自己的评价不同,行动上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罗森塔尔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讲的这个理。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班主任及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成为学生“爱的互动”的促进者、推动力。
二、帮助学生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初中时代,正是学生初步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充满诱惑的时期,在这个复杂多变的年龄,班主任有责任,更要有能力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良好的习惯等,一句话,成为一个理性的人。
首先,要有规矩以规范思想、行为。那种动辄处罚、以罚代教,没有规矩和常理可循的管理必然是失败的管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集体要维护自己的统一,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与判断标准,这就是集体规范。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另一方面要以此为依据,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在全体成员的参与下制定若干合理而且可行的具体条例与规定,如班级公约、课堂常规、学习纪律、卫生公约等,以引导和规范集体成员的日常道德和学习等行为习惯。
其次,要十分注重运用规矩本身的教育性。古人说,“徒法不行”,意思是只有法条本身是不起实际作用的。有法可依的时候必须让学生知道,执行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维护集体利益,为每个成员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让学生知道,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底线是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提出科学的合理的行为要求,并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训练,巧妙地运用形成规范的心理机制,才能逐步将管理目标转化为集体的价值观和集体的习惯与传统。在正确的舆论面前,集体成员会自觉地调节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改变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把个人置于集体之中,从而促进每个成员健康成长。
再次,让学生自己讲道理,实现自我教育。通过阅读、日记、作文、班会、辩论、演讲等活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学会待人接物的正确方法,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比如让学生讨论和思考“如何看待老师的批评”;“如何应对老师的批评对自己最有利”;“撒谎是品质的问题还是能力的问题”;“怎样做是有自知之明的人”;“改变懒惰的办法”;“孝敬父母的最好方式”;“受别人尊敬的办法有哪些”;“自由和不自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吗”等。
总之,教师的工作难度大、责任重,顺乎情,明乎理,才能育好人。有责任心、有耐心,更要讲方法,情动于衷,实现爱的互动;规矩方圆,塑造理性人生,这才是真正做到了情理交融的和谐境界。
参考文献:
[1]马卡连柯.马卡连柯全集.
[2]魏书生.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