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历史教学中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2015-09-10黄尧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黄尧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在实施“减负”的今天,要减轻学生负担,实质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氛围与效益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课堂教学 和谐氛围 激发兴趣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课堂教学又是实现教学改革的主途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真正的本领,主要不在于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新课程强调,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爱学生,信任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构建和谐课堂。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是学生学习最活跃的因素,是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是非智力因素,但对智力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心理学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都揭示了一种规律,即人对有兴趣的事情干起来总是心情愉快、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因而也容易干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学好历史,就必须使学生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因此激发兴趣是中学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嘴、耳、眼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如《辛亥革命》一课的导入,教师首先投影一张图片——学生熟悉的明星身穿中山装出席发表会,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接着问:中山装何时出现的?为何称为中山装?通过这样的设问,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语言、图片的配合,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二、加强情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种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之间这种情感的交流,即民主、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是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形成的基础,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别林斯基说:“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则是教育成功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讲台上走下来,与学生说话时把腰弯下来,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亲切感,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情感交融,课堂气氛融洽,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亲其师,信其道”。每节课前,我都精心备课,课堂上,努力用生动的教学、幽默的语言、丰富翔实的资料吸引他们。有时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画龙点睛,给学生以启迪。在这种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心领神会,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喜爱这一教师,就一定喜欢这个教师教的学科。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质疑问难就是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怀疑,这正是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学生不是知识的接收器,而是未来社会的创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质疑,明天才能善于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大胆提问。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哪怕是只言片语,教师也要给予表扬、鼓励。特别要表扬提出关于本节知识的、有创造性的、新颖的、对大多数学生理解本节内容有利的问题的学生。

当某位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共同讨论,积极思考,用一定的时间让其他学生解答,教师再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回答和有所侧重的补充,补充说明要有一定的指导性,使学生的提问不分散,集中思考所学内容。讨论学生从学习主体的角度提出的问题,其问题本身就存在普遍性,是大多数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表扬,多一点宽松。尽力发动起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四、运用问题探究,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状态

巧设问题也是教师的教学艺术之一。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这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设疑,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以达到“心愤愤、口诽诽”的最佳学习状态。

如讲授《鸦片战争》时,教师创设了一个层层启发推进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认知兴趣,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课前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一段文字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几个问题,在上课时层层提问:这个苦果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中国发生的什么事情?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教师鼓励同学们尽量探索未知领域,提出创新的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一个引起深思的问题:毒品,这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魔鬼,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正疯狂地蹂躏着一些青少年的健康,严重地扭曲着他们的心灵。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该怎么办?通过大家的共同探讨,达成共识:青少年不仅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我们要以史为镜,吸取鸦片战争的沉痛教训,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获得历史知识的升华,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而课堂教学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内驱力,构建和谐课堂的方法灵活多样,我们只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推动素质教育顺利实施。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课堂教学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