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数学教学应当重视的几个问题

2015-09-10樊树文

考试周刊 2015年103期
关键词:错误解题数学

樊树文

1.小学生进入初中后有很多变化:环境变化,心理变化,教材变化,课时变化,学法变化。

教师要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发展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备课中,教师要有教学探究的目的性,讲解的适度性,材料准备的群体性,课堂教学的延伸性,以及教材处理的科学性。

2.教师要紧盯学生错题不放。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忽视对结论的周密思考,往往出现不切实际、数据出错、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较高。因此,教师应紧盯学生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原因,给学生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理解、运用。学生应将错误进行收集,摘录入纠错本,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帮助学生分析根源,是旧知识干扰还是新知识没掌握;是知识本身难度大还是自身粗心大意;是理解不深刻还是思考不周密;是经验发生错误还是动手运算出现错误;是普遍性错误还是特殊性错误……对症下药,适时改进,杜绝此类情况重复发生,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3.设计长期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规律性和意志力。

学生作业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汲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些长期作业,培养学生规律性作业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如:

(1)写数学周记。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如学生在学习完《勾股定理》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勾股定理的实例、历史事件等,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识,还锻炼了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从材料搜集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写数学小论文。例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后,可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学校自由活动区的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可以有四个周长为31.4米的绿色花圃,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设施。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设计一项实际应用的小论文。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关于1000平方米新活动区域的设计构想。其中仅地面的测量、图案、所用材料、价格等就用了许多设想,调查了许多信息。

4.巧设提问,消除障碍。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生活的环境,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够体现问题的价值,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尽量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这样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间。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同时化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障碍。

5.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解数学题决不能解一题丢一题,这样做无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解题反思: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哪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多题一解?但许多同学在完成作业方面,因为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或者老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

6.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进入初中以后,尤其是初二开始,老师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而仅凭老师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非常困难。这时,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该问题。我们不妨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组组长由班级数学成绩较好且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由他们帮助本组成员(主要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解决作业或考试中产生的疑问,而老师只负责解决组长或个别同学的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通过多次有意识的小组合作,同学们会渐渐习惯并喜欢上这种无拘无束的合作方式,而实践发现这样不仅能大大避免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能迅速提高中等生的成绩。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降低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7.教师要钻研教材,用心备课,多预设课堂中的问题方案。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无疑是教师早已达成的共识,但不可否认,它同时更是一个有计划有准备的“设想”的达成过程,这个“设想”自然就是指教师的备课过程。常规备课活动中自然离不开写教案,但我们知道“备课不等于写教案”,从某种角度来说,隐性备课似乎更重要。这种隐性备课不是写教案,写详案,而是“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它是隐性的,是指将备课的视角不仅仅投向教材,还要投向生活;不仅仅指向教学预设,还要指向教学生成。这一切工作更多地要付诸“思考”和“积累”,更多的是在头脑中完成的,所以叫“备课于心”。它反映了一种外延更广的备课思想,一种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观念。这种备课思想和数学教学观念无疑是比较先进的,它对数学教师和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错误解题数学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在错误中成长
用“同样多”解题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解题勿忘我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