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几点策略
2015-09-10朱文俊
朱文俊
1.关注学习过程,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数学的高度抽象化与形式化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中,要真正理解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自己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找出来。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中,使他们在对问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过程中,自己得出抽象的数学结论,使学生认识一种“思想”或“方法”的个性,即认识一种数学思想或方法对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效。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合理、正确地应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
解题反思是对解题活动的深层次再思考,通过对错解原因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层次性;通过对解题策略的反思,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思维的变通能力;在解题结束后通过对原题的整体反思可以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的“境界”,实现数学教学更高层次的目标。
2.1通过“错题集”的整理,对学生反思性作业格式、反思性学习的内容、反思性学习步骤等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会用书面的形式将反思结果表达出来。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反思性学习能力都还没有达到较深的层次,在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疑惑,而这些,教师并不一定能及时发觉。因此,鼓励学生用书面形式将自己的部分反思情况以书面的形式反映出来,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形式、进度,加强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
2.2增强了解题反思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高中生数学解题反思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在数学学习活动探究中,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智力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在碰到新问题时,更有创造力和迁移能力。这些都得益于解题反思能力的增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3.注意数学概念的阅读教学
有些数学概念本身就是很抽象的,加上符号表示,使得概念更加抽象化,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真正理解符号的含义。例如,函数的记号f(x),有很多学生认为是f与(x)是相乘的关系,教师应该开始就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符号的意义,不要让学生发生这样的错误。又例如对数符号的引入,应该在一开始就确立正确的书写规范,以免今后由于书写不规范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4.指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笔记
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如果遇到疑问或费解的问题就可以先记下来,以便集中突破,同时也可以记录下处理问题的想法。对自己的阅读内容不断进行总结和提炼,使所学知识不断融合,真正做到融会贯通。
5.不要忽视口语思维训练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上课听不懂”,可能由于学生口语思维不过关造成的。语言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只有思路清,才能说得明。有不少学生正是因为胆怯、害怕,怕出错,怕别人笑话,怕被教师批评而怕说,越“怕”就越不爱“说”,就越差,进而影响思维发展。成功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不断强化学生“说”的意识,使学生想说、敢说、爱说、会说,以“说”促“思”。事实表明,以“说”促“思”是消除学生哑巴式学数学坏习惯的直接途径,是特“差生”、特困生向后进生转化最有效途径,也是防止“差生”面扩大的有效措施,有利于实现学生“口语型”向“思维型”飞跃。正如一位优秀教师所言,“再好的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配合,那也是无用的,只有学生的头脑动起来,学生才会进步得更快”。实践出真知,只有重视口头表达,才能促进知识的外化;只有增加“说课,说法,说题”等点评课行为,才能促进思维迁移,实现“差生”大面积转化。
6.让学生养成勤学善思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注重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做到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善于从多侧面、全方位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因为只有思索才能生疑解疑,只有思索才能透彻明悟。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无问题状态,就说明他思考不够,成绩也就提高不了。
7.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而“生疑”,“带疑”听课而“感疑”,通过老师的点拨、讲解而“悟疑”、“解疑”,从而增强课堂听课效果。预习也叫课前自学,预习得越充分,听课效果就越好;听课效果越好,就能更好地预习下节内容,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8.通过趣味性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营造和谐、欢乐的教学气氛,这是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重要环节,运用得好,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学习新知识的真正意义。下面是在听课中所听到的一位老师创设比较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案例。案例:等比数列前n项和。师:同学们,我愿意在一个月(按30天算)内每天给你们1000元,但在这个月内,你们必须:第一天给我回扣1分钱,第二天给我回扣2分钱,第三天给我回扣4分钱……即后一天回扣的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你们愿不愿意?(问题一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因“数字1000”的诱人盲目回答:“愿意!”有的因“条件”有没有陷阱沉思不语,而有的同学却在对“收支”情况进行“核算”。一两分钟后,突然有一位同学举手回答:应该算出1+2+4+…+229的和,然后与1000×30×100比较,但我不会算1+2+4+…+229。(同学们发出一阵笑声。)师:这位同学很聪明!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一个“等比数列前n项和”问题……这样一个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不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产生从“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事实上,这节课同学们自始至终呈现出高昂的情绪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最后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不得不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