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发挥“课前导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2015-09-10罗元焱
罗元焱
摘 要: 课前导读的有效推进,能够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活跃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前导读工作的完善,为学生长期有效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从课前导读开展的意义出发,提出课前导读教学应用的具体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课前导读 小学数学 应用研究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当学生对教材阅读结束后,教师作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掌握学习数学学科的方法,真正实现数学的高效学习。
一、课前导读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对课前情况开展指导。
课前导读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开展学习的时候,提前对教学内容了解清楚,不但节约课堂学习时间,而且让学生在预习中对教学内容有些许期许,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课前导读预习需要教师进行专业指导,很多学生不了解正确的课前预习方法,把预习看成是对课堂内容的死记硬背或者书本内容的复述,导致预习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大纲要求把握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准确地掌握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并对疑惑点和侧重点有所标记,提高听课效率。
(二)培养学生书本内容阅读的习惯。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教师的依赖心较重。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阅读新课内容,学生会根据教师的安排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如果教师只是口头上要求学生看新课内容,学生的完成情况就很难达到老师的要求。因此,基于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一定要坚持做好导读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前导读”开展的措施
(一)适当指导中做到未雨绸缪。
自主学习模式的开展不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放任,而是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适当指导,引导学生自己根据方法主动开展学习。当学生主动对教材开展阅读时,会对其中的一些语句理解不透彻,其理解也会一知半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中的实际内容开展深入研究,并且积累教学经验,课前导读中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有可能会混淆的地方,设计一些学生只要思考就能想出答案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比如在除法学习中进行整数除以整数,商是小数的处理方法,教师为了引导学生让学生考虑两个除法竖式中为什么要补零这类问题。用以揭示教材中的重点及难点,并且对于难点问题的提出最好呈阶梯性,因为如果过难学生就会因为其设置不当而放弃学习,如果过于简单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要给予鼓励,让学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并根据课堂情况开展小组学习,在交流、互助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确立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的超前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学生对教师提出的新问题感觉无处下手,因而教师设计的课前导读要注重其细节的详细性,教材的安排意图明显化,能分层次地提出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
比如在学习“长方体的认识”这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读提纲:(1)让学生分别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看、模、量、算等方式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组成。(2)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区别,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3)让学生运用硬纸做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并让学生详细叙述制作过程。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课前导读对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解,问题设置时应避免设置模棱两可的题目,设置时确保问题的答案唯一,对于开放性试题要以提高学生能力为原则,课堂中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开展相关问题的讨论和交流。
(三)优劣兼顾,启发学生思维。
当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进程后,教师就要对学生开展课前导读中的帮扶作用,但是教师要兼顾各类学生,本着的原则是“兼顾两头,满足中间”。对于授课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比如在学习“费用估算”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设计不同的方案,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习惯,学生的学习思路得到拓宽,很多问题迎刃而解,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主动探究能力也因此得到增强。
结语
课前导读是数学教学效率提高的基础,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做好导读工作。跟随教师的“导”,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质疑,学会提出问题,当学生习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的时候,能真正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理解,真正意义上实现自主学习,学习状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动推进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教学模式开展。
参考文献:
[1]张鹏.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前导读”初探[J].学周刊,2015(03):13-14.
[2]胡礼梅.对生活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求知导刊,2015(1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