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坐姿知多少
2015-09-10孙伟玲
孙伟玲
中国古人对坐姿很有讲究,因为它是礼仪的一个方面。贾谊在《新书·容经》里是这样规范坐姿的:“坐以经立之容,(h9ng,胫骨上部,股骨下部)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
经坐 又称危坐,两腿并膝着地,而后臀部贴着脚后跟,挺直腰板,目光平视。这是古人标准有礼的坐姿。如西汉时大夫宋忠、贾谊,有一次听卜者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识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二人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这四种坐姿的区别在于头部是平,还是微俯,是仰,还是低头。视线落点的不同,分别对应四种坐姿。
跽坐 双膝接地,但臀股与双足跟保持一定距离,而且挺身直腰。跽坐就是跪坐,由坐而跽,多是表示敬意或被对方所震动,或表示警惕。如在那次杀机四伏的鸿门宴上,樊哙带剑拥盾撞仆卫士入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项羽震惊于樊哙闯帐,心生警惕,所以才“按剑而跽”。
趺坐 双足交叠,盘腿而坐,类似佛教中修禅者。《礼·王制》曰:南方曰蛮,雕题交趾。雕题是文脸,交趾注曰“足相向”。
箕坐 两腿分开平伸,上身与腿成直角,形似簸箕。如有他人在场而取箕踞的坐姿,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史记》记载荆轲刺秦王未遂,“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反映了荆轲对秦王的蔑视。
侍坐 陪坐在宴席间地位较低的座位上。侍坐一方面表示不敢与尊长平起平坐,另一方面也含有恭候调遣、随时奔走效力的意思。如《鸿门宴》中“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胡坐 臀部坐在凳子(椅子)上,大腿与躯干成直角,小腿与大腿成直角,脚着地与小腿成直角。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是少数民族使用的椅子等坐具传入中原,当时人称为“胡坐”,但很快为汉民族所采用,专家称之为“垂足坐”,这就是今天常见的坐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