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养女经
2015-09-10吴钩
吴钩
现 在的家长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其实古人也一样。在宋朝,即使是收入微薄的穷人,也会挪出学费供子女上学。京城有的人家,孩子才几岁,父母就教他曲艺。有个小男孩,还在母亲怀里吃奶时,听到音乐响起便能捻手指打节拍,不管多难的曲子,从未出错。这孩子既有音乐天分,家长又因材施教,便熟能生巧。
当时,不仅男孩子能受教育,很多人家也重视对女儿的培养。宋人魏泰说:“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这里面最著名要数李清照。李清照父亲是北宋名臣李格非,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为宰相王珪之女,是典型的书香世家。李清照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与文化教育,不但诗词写得好,对金石书画也颇有研究,还是茶艺高手。
南宋还有一名才女,自号“惠斋居士”,人们说她是“李清照第二”。她是尚书胡元功的女儿,名叫胡惠斋,自幼琴棋书画皆通。后胡小姐嫁给了士大夫黄子由。
宋朝女子接受的教育,除了一般的品德与文化课程之外,琴棋书画、茶艺、厨艺等也很重要。人们认为,女孩子也应当知书识礼,有文化教养,不要粗鄙无文。
一般人家还有这样一种想法,将女儿培养好了,长大后容易找个好夫婿。宋朝才女王琼奴两岁时父亲病逝,母亲童氏带着她改嫁富翁沈必贵。沈膝下无子,对琼奴视同己出,宠爱有加,给她最好的教育。琼奴十四岁时,“雅善歌词,兼通音律,言、德、工、容四者咸备,近远争求纳聘焉”。
宋朝还有个叫英奴的女子,父亲早逝,随母流落于潭州。八岁时,母亲去世后寄养在竹器匠张文家。一日,官妓丁婉卿路过张家,见英奴貌美聪慧,便想收养为女儿,好好培养。
丁婉卿便又请张文吃饭,又给他送钱。张文很是感激,想要报答丁婉卿,丁婉卿说她想领养英奴,就这样,丁婉卿将英奴领走了。
此时英奴十岁,知道丁婉卿想培养她当歌星,但她不愿意,因为宋朝的歌伎社会地位并不高,所以成天大哭。丁婉卿对她依然很好,还教她音律、书画、诗词诸般才艺。到英奴及笄之年,已亭亭玉立,且擅长音律、诗歌。潭州的社会名流举办宴会,都要派人用宝马香车请她过去唱歌。酬劳之丰厚,自不待言。
英奴因生父姓谭,便取艺名“谭意歌”。一次意歌在名流聚会上认识了潭州茶官张正字,一见倾心,私订终身。张正字纳彩问名,礼聘意歌,婚后带着她赴任京师。
也有一些人家培养女儿是希望她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帮着养家。南宋时浙江一带,有一种比较奇特的风气:寻常市民若生了男孩儿,都不怎么高兴;要是生了女孩子,则视为掌上明珠,倍加呵护,“随其姿质教以艺业”,如棋道、琴艺、歌舞、茶道、书画、服装设计、厨艺等。女儿长大后,可凭这些才艺被官宦之家或大户人家雇佣为“本事人、针线人、琴童、棋童、厨娘”等。这些名目,都是当时比较风光且收入高的职业。
曾有一名太守,休假在家,想起京都厨娘“调羹极可口”,便托朋友在京城物色一名厨娘。不久后,这名厨娘到了,但在距城五里的地方停下来,遣脚夫送来一封告帖,“乃其亲笔也,字画端楷,历序‘庆幸,即日伏侍左右’,末‘乞以四轿接取,庶成体面’。”太守不敢怠慢,派了一顶轿子前往迎接,“及入门,容止循雅,翠袄红裙,参视左右,乃退。”这样的厨娘,连太守都深深折服。难怪江浙人家都想生个女儿好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