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高考复习
2015-09-10李俊
李俊
思维导图是针对培养和训练大脑的发散思维能力而提出的。科学家认为思维导图体现出了人类的放射性思维。通过研究思维导图的内涵与外延,我们发现人们的思维通常集中在思维导图的中心部分,再从中心向外发散,发散的结果与中心相结合,构成相互连接的具有中心的网络关系。人们通过建立有效的思维导图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
高中地理是综合性、区域性较强且与自然及人类社会活动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在文科综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复习中,同学们接受到的地理知识较为繁杂、知识点众多,难于梳理。因此,同学们可以在地理知识复习中逐渐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理清知识思路,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结构清晰的知识网络。
1.思维导图在地理基础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可以将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下面以“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结合思维导图(如下图)进行分析。
上图是以海水的运动——洋流为中心进行发散的思维导图。从图中可以看到围绕着洋流,发散出洋流的分类、洋流带来的影响和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三大分支,在此三大分支的基础上继而发散出各自的下级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洋流的影响时,利用发散思维引出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对海洋航行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和对海洋污染的影响四个方面的内容。因此,所有课程内容的知识点都可围绕着洋流来讲解,借此可逐步完善这一节内容的知识网络结构。
同样,在地理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如果教师用提问或习题的方式来检查同学们对于中心知识和中心知识的各个分支点的掌握和理解情况,同学们就可以根据思维导图快速地提取答案。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帮助同学们在脑海里最快地建立起知识网络,掌握考试内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如果教师提出“地球自转线速度应怎样计算”的问题,根据地球运动的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迅速找出“V=V赤道 × COSθ(θ表示当地纬度),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并向两极递减(此外还需注意,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不同线速度不同)”。
2. 培养构建思维导图的能力
在平常的学习或复习过程中,有些思维导图都是教师主动给出的,是他们精心研读教学内容后编制的,同学们可以将这部分思维导图直接拿来用。但是,教师难以为我们归纳出所有知识的思维导图。即使全部给出,会使学生们产生依赖性,反而不利于同学们的学习或复习,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同学们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主动构建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的非线性发散思维的特点,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充分调动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充分挖掘思维潜力,以此提高学习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完某一章节进行章节小结时,同学们可自己动手归纳出该章节的易错点和难点,找出关键词,构建出该章节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方面可使我们巩固已学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可增强对易错点和难点的理解,开展针对性训练,避免再错。
经过大量实践证明,引入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和复习改变了传统的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填鸭式学习的现象,对于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促进和加深同学们在专业技能和地理知识两方面的理解,提高解题思路,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进行地理知识学习或复习时,同学们可通过利用思维导图,综合分析各种地理因素,分析和归纳其中的同级、隶属和制约关系。
也就是说,在高中地理复习中,积极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或复习,可以帮助同学们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激发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做到真正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脉络。
总之,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入思维导图来帮助教学,不仅可以为教师提供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推进教学改革,还可更大程度地锻炼同学们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