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015-09-10黄斌

考试周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同类项创设利用

黄斌

创设问题情境,是实现师生互动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良策。“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情境创设能激活或唤醒学习者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情境创设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起学生头脑里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它是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背景出发,挖掘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需求,创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认知冲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一、利用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趣味型问题情境

在数学的发展史上,有大量引人入胜的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当地穿插和引用这些材料,抓住学生具有强烈好奇心的这一心理特征,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更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讲九年级《随机事件》,通过央视热播的动画片《大英雄狄青》,给学生讲解这位宋朝名将抛掷百枚钱币鼓士气,从而顺利征讨侬智高,大获全胜,平定了邕州的故事,接着又设问:听完故事是不是还为狄青捏把汗?狄青真的有把握100枚铜币全朝上吗?这个情境的创设及内容都比较新颖。学生听完后,迫切想了解狄青会赢的原因。

每个人都爱听故事,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情趣,使学生感到新奇愉快,从而达到学习活动的最佳状态。这节课随着情境慢慢地深入,不失时机地渗透强化随机概念,可谓边学边用;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动机,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二、利用数学与生活联系创设应用型问题情境

从实际生活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为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可引导学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数学。

例如在七年级(上)4.5《合并同类项》教学中,可这样情境创设:准备了一袋装有1角、5角和1元的硬币,问:哪位同学能帮老师数一下这里一共有多少钱?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第一位学生把硬币一个一个从口袋里拿出来,边拿边数,计时3分钟。第二位学生把1角的硬币10个10个地拿出来,把5角的2个2个的拿出来……计时2分钟。而第三位学生把桌上的硬币分堆,一堆全是1元的,一堆全是5角的,一堆全是1角的,然后分别数出每一堆的数量,计时1分30秒。然后问其他学生会怎么数,选择哪位同学的数法?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选择第三位同学的数法,又问: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在数学中,对整式也有一种类似的分类,这就是——同类项。学生明白了:原来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

上面的情境创设就来自于“换零钱”的真实生活中,而不是虚假造作、凭空捏造出来的。它把合并同类项的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情景合理的融合,不仅消除学生对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而且增强学生理解和应用合并同类项的主动性,有力地激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具体问题解决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数学观的形成,这样的情境创设是现实的、有意义的。

如果教师能够引用这些例子,使学生体会到这些问题只有用数学知识才能解决,说明数学应用之广泛,感受到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存在数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要使学生真正明确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性,不能只靠教师说,要利用各种方式使学生获得经验。

三、利用学生的实践活动创设活动应用型问题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智力成长的临界期,动手操作能促进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也就是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只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先从中得到感性认识,进而不断比较、分析、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再利用自己的语言正确表达,学生就会有所体验,有所收获。在“做数学”中学数学,获得数学学习的体验,体味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例如同学们每周一清晨,学校的全体师生都要举行升旗仪式。可是我们经常发现,在国歌声中,旗手升旗的速度有快有慢,很难做到与音乐的节奏同步。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学校准备投资换成电动旗杆。由于国歌演奏时间是固定的,总共43秒钟,那么只要测出旗杆的高度,计算速度的问题就不难解决了。今天我们就研究怎样测旗杆的高。怎样利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或投影的有关知识测量旗杆的高度?大家先集中讨论方案,再分散实际操作,最后集中总结交流。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汇报测量方法时各小组竟然总结出了七、八种科学合理的测量方法。

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去同存异有以下几种主要方法:(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2)利用标杆;(3)利用镜子;(4)利用测角仪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等等,由于活动内容与学生的基本背景联系密切,学生热情很高,思维活跃,积极主动,用身边的例子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操作活动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刻的。美国有一条谚语说得好:“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说明学生亲手操作,才是理解知识的捷径。

四、利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七年级《多姿多彩的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欣赏如下的画面和诗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在古诗诵念中学生体会出蕴含的数学原理,明白了为何要画三视图,并产生强烈的画三视图的求知欲。以上案例中的情境创设,将数学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以问题情境和文化与生活情境的形式进行创设,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有效加强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五、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情境能更有效地使学生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启发学生更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

例如学习《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利用几何画板制作一只会飞的蜻蜓,随着蜻蜓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引导学生探究轴对称定义及性质。同学们根据蜻蜓的两只翅膀在运动中不断重合的现象很快就理解了“轴对称”的定义,并受此现象的启发,还能举出不少其他实例。在这种形象化的情境教学中,同学们一点也不觉得枯燥,相反在老师的指导和启发下他们始终兴趣盎然地在认真观察、主动思考,并逐一找出了对称点与对称轴之间、对称线段与对称轴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很自然地发现了轴对称的一些基本性质,从而既实现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又实现了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总之,情境创设所蕴涵的数学问题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能促使学生主动有效地思考、质疑、探究、发现,求得学生认知上的平衡。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有许多种方法,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乏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猜你喜欢

同类项创设利用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要点过关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初试锋芒
学习同类项 口诀来帮忙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