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诗教学有效策略

2015-09-10朱惠慧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5年12期

朱惠慧

[摘   要] 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语文教材中增选了相当数量的现代儿童诗歌。儿童诗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具备了诗性和儿童性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儿童精神和诗歌精神的完美统一,深受儿童喜爱。教学现代儿童诗时,教师应当自觉树立文体意识,从找准诗眼、链接生活、放飞想象、品位语言等方面,提高儿童诗教学实效,发挥其特有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 儿童诗教学;《秋天》;链接生活;心灵存在;言语发现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儿童诗,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王宜振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一单元除《秋天》外,还编排了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一首现代诗《老师,您好!》以及一篇文包诗《但愿人长久》。《秋天》作为该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无疑契合了苏教版语文教材单元编排主题相对集中的特点(该单元的主题为“走进秋天”),又体现了该单元以诗歌教学为主的文体特点。

基于教材编排和四年级学生的特点,笔者认为教学《秋天》一课,关键就在于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即用儿童生活去解读文本,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句的反复诵读、咀嚼玩味,架起文本与儿童生活间的桥梁,引领儿童透过文本语言,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和秋天的美好意境,以实现读者心灵与文本、作者的真诚对话;同时,诗歌是美的载体,是诗人抒写心灵的艺术,是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独有的节奏感、韵律美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极佳途径。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者还应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多想一想作为儿童诗的这篇课文究竟应该“教什么”,让学生“得到什么”,再考虑“怎么教”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课上习得丰富的言语经验,这也是由小学语文课堂的言语指向所决定的。

具体来讲,结合本课的语言特点,教师不妨从找准诗眼、链接生活、放飞想象、品位语言四个方面入手展开教学。

一、找准诗眼

找准诗眼,能够让阅读回归整体和简单。托尔斯泰说过:“艺术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即应该有那么一个集各种光线于一处,从而又发射各种光线的地方。”这个焦点一样的东西,在文章中通常称之为“文眼”,在诗歌中就叫“诗眼”。“诗眼”可谓诗歌的画龙点睛之笔,内涵及其丰富,犹如人之眉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发亮的聚光焦点,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知全豹”,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诗歌表达的情感。

《秋天》这首儿童诗的诗眼在哪儿呢?通读全诗,不难发现应该是开头第一小节和最后一小节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句虽然表面写的是秋天的太阳和空气,但联系下文,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能不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吗?而且“红”包含着喜庆、丰收、吉祥的意思,所以开篇一个“红”字就奠定了整首诗歌的色彩基调;而“更红更娇”的“娇”有可爱的意思,也为全诗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同样的,下文中秋天里的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能不让空气更甜更好吗?为培养儿童整体解读的习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教师不妨让学生说说诗人描绘的是一个怎样的秋天,并从文中找一两个句子证明自己的观点。显然,诗人笔下的秋天可感可触、特点鲜明,它不仅硕果累累、流光溢彩,而且调皮可爱、充满情趣……通过交流,学生很自然地抓住了“诗眼”,并通过读悟一下子就走进了诗人的内心,这既体现了阅读教学统整性和开放性的解读思路,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二、链接生活

链接生活,就是让解读走向儿童心灵和生活。儿童诗是儿童生活的诗意存在,儿童诗的读者是儿童,所以要启发学生体会诗歌中的童趣和意境,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他们将诗歌中的内容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秋风是报信的使者,它的到来,意味着夏天的结束。诗人通过“在田野里打滚”“在小路上奔跑”等词句,把秋风的调皮可爱描写得淋漓尽致,而“打滚”“奔跑”又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方式。因此,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时,在学生充分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情境的基础上,教师不妨问问学生:“你喜欢作者笔下的秋风吗?能说说喜欢的理由吗?”此时再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曾经打滚、奔跑的经历,并说说打滚或者奔跑时自己的感觉是怎样的。这样的交流,丰富了诗歌形象,沟通了学生生活,也让学生在快乐的回忆中,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笔下的秋风俨然如孩子般调皮贪玩、活泼可爱。当然,在入境入情的角色体验中,那份由秋风带来的快乐便激荡在学生心中,再次诵读诗歌,学生一张张小脸便快意无限了。

三、放飞想象

放飞想象,可以让诵读再现童趣和意境。儿童诗与一般现代诗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儿童诗是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儿童诗是以符合儿童心理的丰富想象创造优美意境的,抒发了儿童的童真童趣。本文中,“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玉米举着红缨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灵酿造”,这些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大胆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平凡的生活现象在儿童诗中变成一种儿童式的神奇和余味无穷的美丽。教学这部分,为帮助儿童体会诗趣,教师不妨抓住“嚷”字,进行如下情境创设:“现在我们就是果园里的一颗颗苹果、一串串葡萄,秋风在你的身边奔跑,在你的脚底下打滚儿,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嚷起来,请你也来嚷一嚷……”此时孩子们一定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地嚷起来:“秋天果园里的水果可多啦,可爱的小柿子在哪里?也来嚷一嚷!”“还有橘子、梨子,咧着嘴笑的石榴……都来嚷一嚷!”在入情入境的体验中,学生定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儿童诗营造的一个广阔而绮丽的想象空间,也就领会了诗歌所表达的童趣和作者对秋天的情意。

同样,教学下面一小节,教者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成熟的玉米为什么举着红缨乐了?高粱红着脸儿唱起了一支怎样的歌?”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就会对玉米和高粱因为成熟带来的荣耀感、自豪感有深切的体会。这时,再引导学生试着把这种荣耀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想象与诗歌的想象就如出一辙、水乳交融,透过简洁、凝练的语言文字,学生也就真正体会到了儿童诗丰富的想象所呈现出的诗趣。

四、品位语言

品味语言,就是让语文指向言语特色。诗词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行苏教版教材中也收录了许多诗歌,在本册教材的第一单元一共出现了五首之多。而现代儿童诗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由于其在写作特色、语言风格、表情达意等方面均有独特的地方,处处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已成为诗歌中一颗闪亮的明珠。

《秋天》作为一首现代儿童诗,它与本单元前面学的古诗相比,尽管在语言形式上更自由、更活泼,但依然保留着结构严谨、语句凝练、讲究押韵、句式整齐,且多处出现反复等鲜明的语言特点,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课程标准中“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去品味、诵读、比较文本语言,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儿童去探究,去发现诗人写作的言语密码,同时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作为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思维碰撞,一定会发现本文多处反复、用词工整、讲究押韵、善用拟人等言语密码。至此,学生也就触摸到了儿童诗的脉搏,实现了阅读教学的言语发现。

总之,儿童诗这种文体具备了诗性和儿童性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儿童精神和诗歌精神的完美统一。教师只有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自觉的文体意识,用专业的眼光和责任来审视教材,并从文本的众多综合信息中大胆取舍,发掘出儿童诗这一文体所独具的教学价值,方能带领学生抵近文本解读的要义,使课堂呈现浓浓的语文味。

责任编辑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