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叔:努力,才配有未来
2015-09-10朱诗琪王莉莉
朱诗琪 王莉莉
记:您北漂了10多年,那是怎样一段经历?
小:我大学的专业是服装设计,毕业后的第一份职业是服装设计师,来北京之后转行做了动漫杂志编辑,后来又做过出版社图书编辑、时尚杂志记者、电视节目编导、广告文案、公关执行,现在进了房地产公司,做公司品牌总监。
记:北漂这么多年,换了这么多工作,您现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小:我今年36岁了,这是一个理想照进现实的年纪。我已经分得清哪些是爱好,比如做电台主持人;哪些是我的工作,比如地产圈中人;哪些是我的加分项,比如作家。所以我希望大家把我当做一个爱写文章、有职场经历的大叔。
记:您在职场打拼期间,有没有觉得特别难熬的时候?
小: 2003年,我大四毕业,拿着大学期间画漫画存的3000元稿费,坐火车去南方,打算碰碰运气。到南方后,我才发现一切和我想的并不一样。我去当地一所学校应聘,面试、试讲都通过了,但是学校要求我签5年合同,辞职后不许在当地其他学校任职。当时的我年轻气盛,觉得这是霸王条款,愤然离开。之后我开始跑各种招聘会。南方有很多小型服装企业,我记不清楚有多少次,我拿着简历和老板聊了20多分钟我的设计师情怀,最后老板却拍拍案板说,你先打个版给我看看吧!
那段时间钱不够用,生活特别困窘,我也不敢给家里打电话,就躲在网吧里给网友打电话,“你那边怎么样啊?我这边不太好,我快一个月没找到工作了,我很想家……”那时候我才觉得,人生最难熬的原来不是穷苦,而是寂寞,当时真有点扛不住。但可能正是因为经历过这些苦闷和寂寞,后来再碰到比较艰辛难熬的事情,也就不那么在意了。我怕过很多东西,但现在最不怕的就是挫折,可能这就是这段经历带给我最大的收获。
记:您常换工作的原因是什么呢?
小:我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大学毕业后,为了不辜负所学专业,我做了一段时间的服装设计师,但工作后发现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它。而我当时选这个专业的原因也只是喜欢画画而已,因此我辞掉服装设计工作来到北京,进了一家动漫杂志社做编辑。在杂志社工作的那段时间,低廉的薪水和大城市的生活压力让我不得不开始接兼职,我接触到了图书策划、名人专访、电视编辑等工作机会,于是好奇心满满的我就尝试了一圈。
记:换那么多工作真的好吗?会不会是因为您心不定,所以每份工作都做不长?
小:人年轻的时候常会陷入迷茫,有的人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有的是觉得自己喜欢的太多而不知道选什么,我属于后者。我对什么都感兴趣,又不愿意做重复的事情,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会让我更有成就感。有时候,我常常问自己,如果我没有放弃画漫画,没有放弃做服装设计师,没有放弃做电视节目……那我现在会是什么样?其实我也不知道会是怎样,但我可以确定,少了任何一个“如果没有”,也许就不会成就今天这个丰富多彩的我。
我尝试了这么多不同的职业,也得出一个结论:不管换什么工作,都要保持对生活的韧性。北京这座大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考验着你能不能在跌倒后一次又一次站起来。只要你拥有了这份韧性,就能在任何职业中站稳脚。
记:您曾说自己“特不爱写书,费心费神最后还容易招骂”,那您当初为什么还会出书?
小:写第一本书的时候刚好是我北漂10年整,它的出版让我回望走过的10年,总结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我的文字都是大白话,没有太多文学性,所以我更习惯把我的书当做自己的“总结笔记”。
记:除了出书,您还是一个“有问必答强迫症患者”,您为什么会那么有毅力地坚持在豆瓣上给那些有困惑的人回信?毕竟每天回信是件劳心劳力的事情。
小:最初是因为我在豆瓣上写了一些文章,有网友看到我和他们有类似的经历,就希望能通过写信的方式和我聊一聊。而我回信是因为我知道这些信件背后的人,很像曾经的我,都经历过或者正经历着那段迷茫的青春。其实对他们来说,不论是鼓励还是责骂都是一种安慰,因为他们只是想找一个人说说话。
现在我也学着去分类、归纳、整理这些来信,试着就那些相对集中的问题,专门写篇文章回应。
其实给别人回信的同时,也给了我自省和思考的机会,我把这当成一种修炼,品味着这来来往往的意义。
记: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信件?
小:太多了,比如我第一本书的文字编辑就是我当年回邮件的对象。她说正是因为受到了我回信的鼓舞,才决定来北京,进图书公司。
一些高中生的信件给我留下的印象也挺深的。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时,有个小女生写了封很长的信给我,抱怨什么都被父母安排好了,不能自己做主选择喜欢的学校和专业。我就在信里反问她,你有没有一个人独立完成过一件事情,让爸妈对你的决定放心?我认为这些反问式的回答,会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但坦白说,我并不觉得我是多牛的导师,我只是希望我的话能够引导他们换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
记:您希望读者们,尤其是年轻读者,从您的这些分享和建议中领悟什么呢?
小:我从来没想过要通过一本书或者一封信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那不现实。我写书就是希望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真实的案例。大家都是普通人,在不断犯错中不断进步。
记:如果有个机会让你清零现在的生活模式,重来一次,您会选择做什么?
小:我大概会去当一个客栈老板,偶尔下下厨,和来往的人聊聊故事吧。
记:您在中学时代,是个什么样的学生?
小:我读书的时候比较内向,害怕面对别人,害怕被围观,被注视。
记:那您现在常去大学演讲,面对上百位大学生都收放自如。您是怎样训练自己的?
小:克服心理障碍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我认为首先要自我评估,然后按照评估结果,定好分阶段的目标,再慢慢进步。所以在演讲这方面,我先确定了“我为什么要去做演讲”的出发点,包括“演讲可以为我带来什么样的能力”。为此,我参加了一个演讲的培训班,再分阶段地进行了演讲练习,先从小型分享沙龙开始,体验了人气爆满的欣喜,也体验了现场没人的尴尬。等到心态和实践都做好了准备,再去面对两三百人的演讲,就轻松多了。如果我第一次演讲,台下就坐着500人,我一定会特别紧张,甚至会自信心受挫,那样反而得不偿失。
记:您当年有什么兴趣爱好?
小:我从小就爱好广泛,比如画画、听广播、写字,所以还挺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得其乐。初中升高中的时候,我还因为有美术特长加了分。不过那时候,我并没有把这些爱好跟自己的未来做过什么联结,那种喜欢和快乐都是很纯粹的。
记:现在再回过头去看,这些爱好对您的职业生涯有帮助吗?
小:说实话,帮助并不是太大。从我的经验看,学生在学校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基础项”,哪些是自己的“加分项”。比如我,画漫画、做广播其实都是我的“加分项”,属于个人爱好。而我进入学校文学社,开办自己的社团,这些事情对我的文字表达、人际沟通和协调能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我将来的职业规划有很大帮助。
记:很多中学开始推行生涯规划课。关于生涯规划,高中生当下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小:我很赞同在高中推行生涯规划教育。越早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的东西,越能令他们更好地把握今后人生中的种种机会。
同学们首先应该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自己、认识自己。多和自己对话,去探寻自己对哪些事情充满兴趣和热情,将来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次要通过网络和社会实践与这个世界多多接触。只有增加对社会的认知,成为一个更有见识的人,你才能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分辨出哪些是纯粹的爱好,哪些可以成为你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