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具艺术情怀的人生 本就是场美丽的电影

2015-09-10史颖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北漂安阳姨妈

史颖

1987年,19岁的李樯入伍北京军区,第一次离开家乡河南安阳,第一次来到北京。1989年,他进入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学习,毕业后分配进入战友话剧团做编剧。工作两年后坚持转业,因档案问题不得不回到安阳老家。

《孔雀》中的小城市中国遍地都是,千人一面。市中心有条主要街道,全部的繁华聚集于此。

平日逛街,主要逛这条街,随便哪天在这条街上都要碰到熟人。商店,中小学校分布在城市各处,近郊有座沉默的军营,还有一座都爱叫的人民公园。

在白天人群鼎盛的时候,有一种苟且偷欢的气息。夜晚或是雨雪天气,人迹稀少,城市荒芜起来,就有那种劫后余生的景象。

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这样的小城市成长,然后离开。面对这样的城市,我总有一种无法诉说的感慨。这些小城市,就像是无数流落民间的技艺之人,在他们当中有着劳苦无常的命运的证据,一生不被诉说的沉寂衰败的时光。

——摘自《孔雀》剧本序言

Q:说说你对安阳的定义?

A:安阳是我生长的故乡,但故乡并不意味着是一生要驻留的地方,或许故乡只是暂时的寄居地。

Q:电影中人物对大城市的幻想和憧憬,也是你年轻时最真实的感受吗?

A:肯定有我真实的感受,但这种情感是每一代人都会共同面临的。无论是否会被理想所成全,情感和话题是代代相传的。

Q:你从北京转业回到老家安阳,这种选择在当年相当逆潮流啊?

A: 因为部队的创作环境不适合我,所以坚持转业。但当时无法留在北京,只能随档案回到老家。那是一种很想留在一个地方,却不得不告别的人生无奈。

这城市什么都有,只少点希望和爱情,可这两样东西不是每个人都想拥有或可以拥有的。

1996年,李樯再次来到北京,开始居无定所的北漂生活。从事媒体行业的同时,寻找做编剧的机会。

王彩玲,她刚出现时三十五六岁,看着似乎比她的实际年龄还要老。她属于那种“从来就没年轻过的类型”。她是孤独的,对整个社会有种对峙的心理,她的精神是清高的,但在别人看来她是自卑的。她整个人身上惟一美的地方是她说话的声音和唱歌的声音,那么明亮,圆润,光洁,像夜莺一样,只听她的声音该以为她多么美。她一出现就让人觉得宿命,这宿命感一直笼罩在她的脸上。

——摘自《立春》剧本人物小传

Q:对北京怎么定义的?

A:北京是很多人向往的神圣之地,象征着光荣和荣耀。就像当年革命青年想去延安,俄国青年想去莫斯科。

Q:转业回到安阳后,你第二次又来到北京,这与第一次来读书不一样,这一次是北漂?

A:当时我靠着一腔热血,和赌博的心态又从安阳来到北京,接受居无定所,没有固定收入,一种很虚无的生活状态。当时经历了给别人当枪手,结果不署名,写完了,却被骗不给钱等等很多的遭遇。

Q:来到所向往的北京,会有“永恒的异乡人”这种感觉吗?

A:每个人在每个地方都会有这种感觉,甚至故乡也是异乡,没有所谓真正的故乡。

如一切爱过的人一样,没有谁比谁的爱更是爱,爱从来就未有过得失,它只在你心中被拥有过……

1999年,三年的北漂生活在颗粒无收的结果中被迫宣告结束。2000年李樯再度回到老家安阳。

生活本来就不容易,一直都是这样,我妈从前是这样,我现在也这样,你以后也是一样。

上海出租车上 夜 外 冬

姨妈和女儿及女儿男友坐在车里。

每人腿上放一个大包。

姨妈瞭望车外,是上海的夜晚,灯火辉耀,晶莹剔透。

这城市的夜晚,仿佛宇宙的某个星际,光华璀璨,遥不可及。

画面隐黑。

东北鞍山集贸市场 日 内 冬

一个大塑料顶棚的市场,人声鼎沸,挤满了卖各种商品的商家。

姨妈和丈夫买鞋。

鞋都摆在一张行军床上。

姨妈坐在鞋摊后。丈夫在一旁倒腾纸箱。

旁边一个摊贩随手打开收音机调台,他停在一个京剧节目。

唱的是《锁麟囊》里的《春秋亭外风雨暴》,老潘也曾经唱过那段。姨妈下意识地扭头看了那收音机一眼。

姨妈回过头,人有些迷惘,她从床下拿出一个铝饭盒,打开,拿出一个馒头就着菜吃起来。

画面渐渐隐去。

——摘自《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剧本119,127,129场

Q:再次回到安阳心态有不同吗?

A:一种只想给自己一个交待的心态。我始终觉得我不是写不出,而是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但如果再写不成功,就会决定把写剧本只当作一种爱好。

Q:你笔下的很多人物最终也没实现理想,或都输给了生活。你认为相对于那些来到大城市实现理想的人,他们是失败者吗?

A:我认为他们不是失败者。因为,心中有热爱,和把那份热爱变成职业是两回事。如果心里的这份热爱是心灵最愉悦,最幸福的驻留地,那就很难说热爱成不成功。换个角度,那些实现目的的人就算成功吗?比如他们实现了愿望,但他们能实现的多好?他们依然是陷入其中,依然是有困苦的。

我一直自以为是地把那些人定义为“挽歌”。时光过后,我才后知后觉地辨识出他们身上自始至终所散发的“颂歌”的性质。

2005年,李樯编剧电影《孔雀》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委会大奖。2006年,编剧《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入围了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编剧。2007年,编剧电影《立春》入围第27届金鸡奖及第3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编剧奖。2011年,编剧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赢得第50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3年,荣登编剧作家富豪榜。2014年编剧电影《黄金时代》,入围第51届金马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为什么活着?因为这世界有我死不瞑目的东西。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意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的世界里,我不愿意去。

我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这是我要的自由,我的黄金时代!似水流年是一个人所有的一切,只有这个东西,才真正归你所有。其余的一切,都是片刻的欢娱和不幸,转眼间就已跑到那似水流年里去了。我所认识的人,都不诊视自己的似水流年。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还有这么一件东西,所以一个个像丢了魂一样。

我只愿蓬勃生活在此时此刻,无所谓去哪,无所谓见谁,那些我将要去的地方,都是我从未谋面的故乡;那些我将要见的人,都会成为我的朋友。

——摘自《黄金时代》剧本萧红语录

Q:现在回想走过的人生岁月,哪一段是你的“黄金时代”?

A:黄金时代是诗意的,浪漫的,有乌托邦色彩的一种想法,可能身处当中的人未必能感受得到。对于我本人,我是不对十全十美的岁月抱有奢望的,我不觉得有经历过黄金时代,也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有。

我觉得人与人生都具有强烈的“观赏性”。其实人和人之间一生都在互相欣赏,某个人的喜讯和丑闻,落魄与荣华,四周人尽收眼底。

此时此刻,北京某咖啡馆中某个安静的角落。一袭黑衣的李樯正在接受记者访问。

Q:回想北漂的那段经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A:北漂的经历对于我,无论是对社会的认知,人生的感悟,还是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都起了非常大的决定性作用。

Q:《黄金时代》尘埃落定后,和你的预期有不同吗?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A: 没有特别不同的感受。我写之前就预料到会有很大的争议,但电影应该有新方向和不一样的尝试。我始终认为《黄金时代》是我最纯粹的一次写作。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欣喜,能够在这样的一个电影时代写下这样一部作品。

Q:你认为在当今社会,会有一部电影能达到艺术和票房的统一吗?

A:我认为非常难。因为真正有艺术性的电影都是有探索性的,这就打破了观众现有的审美习惯。并且当今社会,人们缺乏在极端和乱世环境中的锤炼,在精神和情感方面都追求简便的,娱乐化的体验,缺少对事物终极的思考。这种固化的思维方式,本身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就是不足的。

我一直认为电影是这故事毕生的爱情,只有电影才能懂得它身上最优美的天性。但它最终的结局如何,肯定不是我个人所能成全的……

猜你喜欢

北漂安阳姨妈
安阳之旅
波莉姨妈信守承诺
台湾影视人的“北漂”路
安阳:以最严密的法治向大气污染宣战
I LOVE SPIDER—MAN
安阳有个“花木兰”
北漂
牡丹女王的姨妈
寻根探源访安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