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伊莎贝尔回归的解读

2015-09-10李桦

考试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康庄大道

李桦

摘 要: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亨利·詹姆斯生平的最佳作品之一。在小说结尾,伊莎贝尔虽然知晓了丈夫与其情妇卑鄙的阴谋,却还是选择了回归,小说的结局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失望和困惑。作者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伊莎贝尔选择回归的动机,并探讨伊莎贝尔所指的“康庄大道”的真实涵义。

关键词: 《一位女士的画像》 回归动机 “康庄大道”

《一位女士的畫像》(The Portrait of a Lady)是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生平最佳作品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位23岁美国姑娘伊莎贝尔·阿切尔(Isabel Archer),受到表哥拉尔夫·杜歇(Ralph Touchett)的暗中相助,获得姨夫杜歇先生的一笔巨大遗产。不幸的是,涉世不深的伊莎贝尔落入了梅尔夫人(Madame Merle)的罗网,成为梅尔夫人昔日情人吉尔伯特·奥斯蒙德(Gilbert Osmond)的妻子。婚后,伊莎贝尔发现奥斯蒙德其实是一位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为人自命不凡,自私自利。俩人婚姻貌合神离,伊莎贝尔处于极大的不幸中。在小说的结尾,伊莎贝尔为见弥留表哥拉尔夫最后一面,不顾丈夫的强烈反对,离开罗马来到英国。启程前,伊莎贝尔机缘巧合地知道了梅尔夫人和奥斯蒙德的卑鄙勾当,了解到奥斯蒙德原来是觊觎她的巨额遗产才与她结婚。在这样的情形下,伊莎贝尔大可不必返回罗马,回到丈夫身边。然而伊莎贝尔最终选择了回归,引起了许多读者和评论家的失望和困惑。

小说结尾时,伊莎贝尔有许多选择的机会,例如,她可以继续待在英国,住在他表哥的庄园里。她也可以选择跟对他痴情耿耿的卡斯帕·戈德伍德(Caspar Goodwood)在一起,开始新的生活。她还可以陪伴她的姨妈,继续结婚前探索世界的梦想。这些选择看似都比回到令人窒息的奥斯蒙德身边都要好。那么为什么,伊莎贝尔仍然选择了回归呢?首先,留在英国,住在表哥拉尔夫的庄园里,已经不再具有诱惑力了。在表哥的庄园里,虽然伊莎贝尔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生活,但一直关心并爱慕自己的表哥已经离世,居留此地更多的只会让伊莎贝尔触目伤怀。此外,昔日她的爱慕者沃伯顿勋爵(Lord Warburton)已经订婚,长居英国难免会有相遇,尴尬在所难免。至于陪伴姨妈,这也并不是令人愉快的选择。她的姨妈生性冷漠,对伊莎贝尔并无真正的爱护和关心,她的行为总是锋芒毕露,棱角鲜明,这对那些敏感的人,有时难免产生伤害感情的作用。

然而,许多读者不解,为什么伊莎贝尔不能接受戈德伍德忠贞不渝的感情。事实上,戈德伍德确实是一位优秀青年。他是马萨诸塞州几家著名棉纺织厂的老板的儿子,管理着他父亲的工厂,他的见识和意志使他在激烈的竞争和不景气的年代中,仍保持着欣欣向荣的局面。在结婚之前,伊莎贝尔也承认戈德伍德是她见到过的最优秀的年轻人,确实也是十分高尚的年轻人。他引起了她相当大的敬意,她对任何人从来没有过同样的感觉(38)。然而,伊莎贝尔却无法对戈德伍德产生感情,也许是因为他长得不太漂亮,毫无浪漫气息,生活过于严肃刻板,例如,他的衣服虽然都是崭新的,但它们好像都是用同一块衣料做的,式样、质地都一样,叫人讨厌。总而言之,“戈德伍德从来不符合她关于一个可爱的人的观念”(134)。更重要的是,戈德伍德在小说结尾的表白引起了伊莎贝尔的厌恶,戈德伍德把自己视为伊莎贝尔的拯救者,伊莎贝尔感觉他的爱像是“沙漠吹来的热风,所到之处,其余一切都枯死了,仿佛一片花园只留下了一股香气”(713)。他对她的爱带着一种强势的支配,当戈德伍德强吻她时,她仿佛感到了他“那难以忍受的男性的一切特征,那一切她最厌恶的气质,她看到,他的脸、他的身材、他的外表中一切咄咄逼人的东西”(715)。理智的伊莎贝尔早已发觉她与戈德伍德的性格爱好的迥异,例如,伊莎贝尔向往自由,戈德伍德总是固执己见,伊莎贝尔爱好文学,戈德伍德对体育及实用的文化知识感兴趣。不得不承认,和戈德伍德在一起的生活,未必会比奥斯蒙德的生活更丰富更温暖,或许不过是日复一日的刻板重复。

小说的结尾,戈德伍德的表白和好意不但没有让伊莎贝尔选择和他一起去美国,还成为促使她做出回归选择的导火索:“她一直不知道到哪里去,但是现在她明白了,一条康庄大道就在她的面前”(715)。那么这条“康庄大道”到底是什么呢?学者代显梅认为这条“康庄大道”就是回到她的婚姻中去,履行自己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家庭责任。认为伊莎贝尔思想的转变使她避免了个人主义思想走入极端时对社会和他人可能造成的危害。不少评论者对“康庄大道”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笔者认为这样的解读,弱化了伊莎贝尔的性格,降低了整部小说的艺术魅力。伊莎贝尔的悲剧更多的是自负性格酿成的苦酒。她往往带着沾沾自喜的目光,衡量自己性格中的一切。她习惯于不凭充分证据,便认为自己当然正确。当她和奥斯蒙德订婚后,所有的亲朋好友都来规劝她,提醒她可能面临的骗局。她的姨妈明确指出她和奥斯蒙德的婚姻是梅尔夫人耍弄手段所安排。她固执地认为姨妈的反对是出于世俗偏见,因为奥斯蒙德没有地位没有金钱。睿智的拉尔夫忠告她他担心她已经落入罗网时,被关进笼子,走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道路,并指出奥斯蒙德狭隘而且自私,是个一事无成的半吊子艺术家。伊莎贝尔却认为这些忠告是对奥斯蒙德的诋毁和误解,也是出于拉尔夫自己的私心,因为他自己也承认深深爱着伊莎贝尔。拉尔夫看出伊莎贝尔为奥斯蒙德创造了一套美丽的理论,她爱他不是因为他实际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她给他的一无所有披上了一件金光闪闪的外衣。她的理想主义,她的一意孤行,蒙蔽了她的耳朵,影响了她的判断。她的自负让她一厢情愿地相信奥斯蒙德身上具备一切美好的品质。

细读小说,会发现,小说多处暗伏着,伊莎贝尔对于困难处境的可能采取的态度。例如,伊莎贝尔在遭遇不幸前,甚至希望,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陷入了困难的处境,这样,她可以按照环境的需要,做出英勇的行动(57)。可见,伊莎贝尔回归的动机,无关颜面,更在于内心的成长。或许,对伊莎贝尔而言,远离罗马,就是逃避生活,逃避经历和痛苦。她不愿意回避,不愿意拿另一段感情作为逃离的盾牌,违背对婚姻许下的神圣誓言。然而,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伊莎贝尔的回归不是为了当好一位贤妻良母,成为奥斯蒙德的玩物,正如她心灵深处所感受到的,“在未来的漫长时期里,生活还是她无从捐弃的任务,有时这信念也使她受到鼓舞,几乎感到振奋。这是一种力量的证明——证明她有一天还会重新获得幸福。她生到世上来,不可能只是为了受苦,为了继续不断地、越来越多地感受生活的灾难,这不是她的命运,她毕竟还是有价值的,有才能的,不至于那样”(679)。

到底伊莎贝尔回归之后会走向怎样一条道路,她的命运如何,作者没有向我们揭示。然而英勇地接受自己的错误,并直面自己的困境,已经是其成长的一大步。伊莎贝尔能否重获幸福,结局似乎已经不重要,正如伊莎贝尔谈到对于自己人生的看法:“我一点也不知道,而且不想知道(我会走到哪里),因为这样很愉快。乘着一辆轻快的马车,由四匹马拉着,在茫茫黑夜中车声辚辚地行驶在看不见的大路上——这就是我对幸福的理解”(194)。总而言之,伊莎贝尔的回归,不能简单看做是对家庭对责任的回归,或者是自我意识的否定。她顿悟的“康庄大道”,也不应是听任奥斯蒙德的摆布,屈服于世俗礼节的束缚,而更是精神层面的成长,勇于面对自己的困境。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回归后的伊莎贝尔很有可能采取明智的对策,重拾自己珍视的自由。

参考文献:

[1]毛亮.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J].国外文学,2009(1):46-55.

[2]亨利·詹姆斯.项星耀,译.一位女士的画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代显梅.痛苦·知识·责任——论《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结尾[J].外国文学评论,2008(1):37-48.

[4]赵萝蕤.《一位女士的画像》译本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本论文得到江西省普通本科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计划访问学者专项资金项目资助

猜你喜欢

康庄大道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砥砺前行永续初心
批判性思维教育:教育进步的“康庄大道”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ion of 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in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山能淄矿:走上改革转型的“康庄大道”
昭通:职业教育铺就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拓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康庄大道”
康庄大道(中国画)
BIM技术是设计企业的“康庄大道”
走过“荆棘”
何为“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