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小文 科学家谈论黑科技

2015-09-10刘聪

北京青年周刊 2015年18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智慧

刘聪

作为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院士和国际公认的语音识别专家,担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兼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的洪小文博士是当年微软研究院最年轻的高级研究员,他的研究领域包括自然语言处理、互联网搜索和数据采集等领域,在多项技术领域拥有数十项专利发明。这些闪亮的背景资料并非堆砌出一个我们惯常思维中的科学家,其实,洪小文还是一个深谙美食、艺术与时尚的生活家。他对走过的地方有哪些经典美食了熟于心;对艺术剧院里种类繁多的节目如数家珍;对服装搭配的把握令身边的人啧啧称道……

事实上,记者与洪小文在2008年采访时有一次十年之约,彼时的他分享了对未来的许多判断与猜想,诸如多媒体、自然人机界面、海量数据计算、搜索与广告等等。如今仅仅七年过去,科技就已经翻天覆地:多屏幕的移动互联网设备几乎取代了台式机的;智能穿戴不再是电影中的“黑科技”幻想;增强实现的全息眼镜已经渗人普通人的生活……那么,洪小文和他的团队又交出了怎样的答卷呢?

一年前,萨提亚·纳德拉在就任微软CEO时曾经说:“这个行业不推崇传统,只尊重创新。要加速创新,我们就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灵魂——我们最与众不同的核心价值。”对此,洪小文给出了更加明确的判断——“创新”这个词又再一次被赋予了浓重的意义:它决定了微软能否以“挑战者”的身份重登科技产业之巅。

早在1995年,洪小文加入微软研究院美国总部任高级研究员,虽然错过了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元老,但洪小文面试了这里的第一批研究员。作为微软美国总部所有语音技术研发的总架构师,洪小文几乎每年都回中国。直到2004年,他带着从未到过北京的太太和两个女儿举家从西雅图迁到北京出任副院长。此前,他还曾任职于苹果公司,带领团队研发出了苹果中文译写器。

因为工作原因,洪小文得以游历欧洲,在那些科学巨匠和艺术大师的作品前,一直看重理工科创造力的洪小文第一次意识到 “一个完美的公式与一个美好的艺术作品间也有共通之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都是集科学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大师”。

他的着装品位在时尚杂志采访邀请中被多次推崇,当那些时装编辑看见他自己带的衣服之后,将为他准备的大牌放到一边,允许他“穿自己的衣服”拍照——要知道这样的做法在时尚圈十分“难能可贵”。

2014年9月,洪小文升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几乎在同一时间,新任微软 CEO纳德拉旋风式造访了中国,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公开演讲。洪小文曾在2007年跟纳德拉密切共事,当时洪小文正主管微软亚洲搜索技术中心,纳德拉则服务于微软 MBS(微软商务管理解决方案)部门,一年经常飞来中国多次,协助解决客户需求。

升任后的洪小文说自己睡觉的时间的确少了,新的工作、新的任务,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微软正一洗过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时一路苦追、跟不上脚步的形象。

在电影《超验骇客》中,由约翰尼·德普饰演的人工智能专家威尔卡斯特博士,致力于开创有史以来最人性化的有感知的机器人,他在收获来自科学界美誉的同时,也遭到无数反对者的诟病与抨击。

在某次会议之后,威尔遭到激进组织成员的枪击,威尔的妻子兼研究伙伴设法将威尔的意识数据化上传到智能电脑中——威尔成功在虚拟世界中复生。他的天才头脑和先进科技完美融合,只是没人能够想到,这种局面对人类来说究竟是幸运还是灾难……

人类对于机器人的热切渴望和深切恐惧,如影随形,关于智能与智慧的博弈从未中断,身为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洪小文的态度出乎意料的不那么热切,“从计算能力来看,计算机早已超越人脑,但这不意味着计算机有智慧——迄今为止,各种类型的计算机都仍只是人脑部分功能(主要是记忆与运算)的延展。”

说起人工智能,不少人会追溯近百年前科幻作家们的拟想或是六十四年前图灵提出的假说,但在洪小文看来,整个人类文明史都贯穿了对机器智能的追求。例如被杨振宁先生称为“世界上最早的计算机”的算盘,直至PC普及之前都是主流的计算工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中国家长都会送孩子去学习心算和珠算——算盘本身正是被人类赋予了规则、体现了人类智慧的工具,本质上,这与今天的PC、智能手机、平板设备可谓一脉相承。

就算人人都爱机器人,洪小文却认为在通往产品的道路上也还是有着许多障碍。“比如,从桌上的茶壶里倒杯茶而不打翻杯子或洒出茶水,这对人类小孩来说都不算挑战——孩子们不假思索就可以完成任务。但对最‘聪明’的机器人而言,却要经过艰难复杂的运算。首先它要看到桌子,认出茶壶和茶杯,用适当的力度拿起茶壶(手指太粗可能还不成),举起茶壶、以刚刚好的角度对准茶杯,实施倒茶的动作,还得判断怎样才能让杯中的茶水将满不溢。就算碰巧成功了一次,下一轮换全然不同的桌子、茶壶、茶杯,还是可能会失败。”

洪小文认为,结合各种感官捕获的信号与过往的知识积淀去处理信息、判断并做出决策,这是人的专长。而机器的优势是数据处理、模式识别,而不是判断、创造与综合。“所以我相信,无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得多么迅速,人与机器之间,依然会是主宰与助手的关系”。

对于互联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洪小文认为,将是基于云计算的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那么,在之后的十年,我们的生活又将如何颠覆呢?

Q:过去这几年中,在科技改变生活这个问题上,有什么事情的发展出乎你的意料?

A:很多发展出乎我的意料,比如微软换CEO、中国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在博鳌论坛很多人在谈互联网+,现在每个产业都在讲怎么把互联网加进去,包括做鞋,做衣服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意外。

Q:你觉怎么看“互联网+”?

A: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自我2004年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在中国互联网领域工作的这十几年里,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技术经历的飞速跨越式发展。现在,互联网已经普及到我们生活的每个维度,最近各行各业都在想怎么用互联网技术来改进并推动产业的发展。我认为,真正意义的“互联网+”模式应该是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新业务体系和新商业模式的产生,从而带动整体产业的升级。其实,“互联网+”是一种效率的提升。比如说打车软件,对于用户和司机两方面都节省了很多时间。政府非常聪明并富有远见,想要把互联网+推广到所有的产业,不管什么行业,都可以加入互联网。

Q:你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希望微软能够在现在的潮流里充当一个挑战者。十年前微软是领头羊,现在你把它改变为一个挑战者,怎么理解?

A:在7年前的访问中,我提到,“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时间表里,多媒体、自然人机界面、海量数据计算、搜索与广告和Research2.0将成为下一个10年的重点研究方向”。7年后再看,值得我们欣慰的是,从技术的角度,我们预测得很准,因为它们都实现了。7年后,也有让人感到意外的一些事,这些事大部分来自市场和商业,我想这个部分就很难预测了。现在的形势是,一方面,有很多新兴产业公司崛起,也带动了一股创业风潮;另一方面,十年前,微软的竞争对手,今天已经改变。因此,微软需要既自信又谦虚地说,我们要成为一个挑战者。

Q:现在很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包括一些手机厂商,他们几乎是研发与市场推广并驾齐驱,可能产品还没有推出来,市场宣传已经做到了,这和传统的营销方式大相径庭,你怎么看?

A:今天做产品,需要很快地和用户互动起来,其实研究也是这样。我上次跟你谈到了Research 2.0,那时候我们叫以实践驱动的研究,也就是说即使做研究,还不是产品,也需要很快地推出和用户结合。因为没有大数据,再有好的想法也没用,一定要有数据才能反馈,才能改进。20、30年前,必须要能买得起大型的计算机才能做研究,这个在PC上被打破,每个人都可以买很便宜的PC。今天老百姓都有运算功能强大的手机,手机无处不在,对于采集数据有更大的帮助。很高兴我们在十年前就看出这个迹象。现在的改变在于,虽然我们是独立的部门,但是和产品开发部门要更密切地合作,研究和产品的界限就变得很小。微软亚洲研究院截至目前,已经有数百项技术成果转移到了微软的产品当中。

比如Kinect,现在中国用户都可以在Xbox中体验。近期的例子,像小冰、Skype Translator实时语音翻译等等。微软研究院从1992年(我还没进公司的时候)就开始研究小娜里边的语音识别技术了,到现在有二十几年的时间。另外,微软将在Windows 10中推出、支持通过脸部等生物特征登录的Windows Hello,以及最近红遍国内外社交网络的How-old. net背后的人脸识别技术都源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同时还有一个改变,研究部门自己会孵化一些产品,相当于一个产品的开发部门。而且微软有一个创投加速器,已经做了快三年,现在已经是第六期。

Q:智能家居和可穿戴产品的火爆不可小觑,你如何评这个市场?

A:我个人的观点是,技术创新的演进发展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从PC和互联网的第一阶段,到移动和社交的第二阶段,如今来到了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的第三阶段。强大的云平台实现了人与信息的实时共享,数据管理与挖掘技术将彻底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引发一场全新的产业革命。那么,在可穿戴产品方面,现在很多人都在尝试,微软也推出了第一个版本的Microsoft Band,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一方面,可穿戴设备能够跟你的手机配合,你不用掏手机就可以做许多事;另外一方面,关乎我们的健康。这里的健康第一层是指没有疾病(Health),比如生病了需要看病吃药。在这个层面里的许多测量数据,比如胆固醇、血脂、血糖都要求准确。我更强调的是另一层健康(Wellness),指一个人可能没病,但是他需要锻炼身体、需要监测自己的睡眠质量,让自己生活的更好。这一层的测量不需要很精确,可穿戴设备就可以实现。

智能家居大家谈得多。智能家居需要把家电、门窗换一遍,装新的传感器。中国许多新的建筑物,很快地会把传感设备加进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不同的家居、产品连起来。其实我们做的物联网主要依赖于云计算,微软有整套在云上面的产品,我们在云上要布置空间,当智能家居部置在云上后,就可以做数据分析并推送信息给用户。物联网用得越多,对安全和隐私权的考量就越大,尤其互联网依靠云,这些都是新的研究范围,还有很多研究可以做。物联网要做到像手机一样的普及程度还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还需要更多的技术。

Q: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A:我个人估计可能要5年。但是在高科技背景下,通常我们高估短期会发生的事情,觉得这个东西应该很快,而通常我们都低估了长期会发生的事情,对于十年后发生的事情常常低估。另外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大厦、智慧交通等的建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4G宽带为基础的“智慧城市”的提出,强调了城市产业的优化升级。我所了解的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能帮助城市实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目标,实现创新型的城市管理模式和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Q:说到智慧,你曾经谈到智能和智慧有很大的差别,你认为机器人永远不可能真正具备智慧,代替人类?

A:不是,我是说看你怎么定义智能。从功能的层次上讲没有争议,像这个车可以自动驾驶,这叫功能。但是到了智能的层次,根据时代不同,争议慢慢就出来了。我记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遥控电视,按一下就可以打开,当时叫智能电视,在那时候的确很智能,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它是智能电视了,所以说这个定义是很模糊的。今天一个计算机可以算得比我们快,又怎么样?很多地方我们比计算机聪明多了,人在很多方面是不可以被取代的。人聪明是因为我们有创造力,智商测试是考不出创造力的。创造力是什么?创造力是“天外飞来一笔”,是给出超出选择题答案范围的解决方案,这是我们人类了不起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讲人工智能其实大部分是大数据。比如Skype Translator,它是怎么做的?就是去网上收集很多真正的人翻译的句子,如果一个句子需要翻译,就去找句子匹配,所以,它也是靠大数据的。真正人的智慧叫小数据。小数据就是说在数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要做一个猜想。就好像走迷宫,遇到五条岔路,有的走下去会走到死胡同,只有一条路会走到终点,但是人可能会很聪明,最后会走出来。这就是人了不起的地方,很多情景中都是需要马上做决定,但是当下什么数据都没有,需要根据现在所有能够想象到的、或者能够进行类比的参考来做决定。 所以我一直认真地说,大家今天要做人工智能,除了大数据还要好好地做小数据。

Q:机器人只服务于人类就好了?

A:因为我们做任何机器,一定需要它可控,一方面希望机器是可预期的,另一方面需要机器在单一功能上超越人类。有的人说2045年奇点会来临,我觉得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没有根据。很多人讲人工智能很可怕,可能要毁灭人类,但是我会说,飞机于我们都觉得它是有用的,但是却有人拿飞机做武器来冲撞大楼,没有人说飞机太可怕了,而是说背后的人可怕。人工智能或者其他技术背后都是人,还不如去研究人类社会,防止人做一些坏事。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智慧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