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5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仍热,医疗改革回温

2015-09-10鄂璠

小康 2015年23期
关键词:小康公立医院医疗

鄂璠

食品安全已连续第四年登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位置,可喜的变化是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个档次”;医疗改革的关注度则在新医改进行的第六个年头“回温”到了第二位,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公立医院的改革都让人期待满满;此外,在“十二五”收官的2015年,中国公众还一如既往地关注国家的全面小康进程,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房价、就业问题、物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教育改革,无一不牵动民心

去年年底,在2015年的日历尚未开启的时候,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为这一年的宏观政策竖起了最权威的风向标。这场年度级别最高的经济工作会议如此“定调”即将到来的这一年: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十二五”规划的字眼,让人很容易把思绪拉回到4年前。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2011年,同样被烙上了“十二五”规划的深深印迹,那年,“十二五”开局。

除了这一鲜明“标志”外,2011年,还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卫生部在那一年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纳入医改重点项目,作为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普惠制度向人民群众提供。

食品与医疗,这两个可以说是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休戚相关的重要问题,在2011年被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当年年底进行的“2011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食品安全、医疗改革分列当年度“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的第三、四位。

在中国全面小康进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关注,例如食品安全、医疗改革,以及政府机构改革、收入分配、教育改革,等等。在历年的“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都会列出30多个问题作为选项,供公众选择出他们最关注的十大问题。

2015年,在“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食品安全、医疗改革还会被中国公众“聚焦”吗?人们的关注焦点,会有怎样的变与不变?在刚刚出炉的“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结果中,或能找到答案。

连续四年最受关注:

食品安全为何“热”?

“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是在今年11月,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而进行的。

在此前的10个月里,《小康》杂志对关系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即:消费指数、饮食指数、公共服务指数、生命指数、生态指数、居住指数、平安指数、信用指数、教育指数、休闲指数和幸福指数进行了调查。

经过对“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与2015年度发布的《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调查的加权综合处理,得出“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为79.2分,比上年度增加1.1分。

“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显示,食品安全以44.8%的关注度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位居第二位的是医疗改革(41.8%);位列第三的是腐败问题(40.2%);排名第四至十位的依次是:贫富差距(39.7%)、房价(38.3%)、就业问题(38.1%)、物价(37.2%)、社会保障(35.2%)、环境保护(34.7%)、教育改革(34.5%)。

食品安全,已经是连续第四年登上“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榜首位置,为何食品安全问题如此“热”?受访者们给出的答案普遍集中于两个字:担忧。在他们写出的本年度感到最忧虑的事件中,很多都涉及到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频发”成为了2015年让人担忧的第六大问题。

在2015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食品中毒类事件偏多。仅上半年,比较典型且死伤人数较多的食品中毒事件就多达68起,其中仅在甘肃古浪县村支书嫁女宴这一起事件中,就有上百人食物中毒。食物中含亚硝酸盐而产生的中毒事件发生率也非常高,多是因为一些餐馆为了节省开支,非法使用工业食盐所致,安徽省临泉县一牛肉面馆非法使用亚硝酸盐致多名顾客食物中毒;广东省深圳市一家小吃店的早餐肠粉致32人亚硝酸盐中毒;在黑龙江哈尔滨市,一名六旬老人在早市买了一条咸鱼,吃完后就出现了口唇发紫的亚硝酸盐中毒症状……发生在2015年的这些事件,让人们对食品安全更多了一份警惕。

曾经一度,因毒奶粉、毒大米等事件的发生,让国人对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食品的安全性失去了信心,而今年发生的“冷冻僵尸肉”事件,则提醒国人,食品安全与否其实并无国界,要想吃到真正安全无害的食品,还得从监管源头上下功夫。

“僵尸肉”指冰冻多年销往市场的冻肉。今年6月23日,新华社记者的一篇报道《走私“僵尸肉”蹿上餐桌,谁之过?》,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这篇报道中提到,“70后”猪蹄、“80后”鸡翅等比一些年轻人年纪还大的“僵尸肉”通过走私入境,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宵夜摊、餐厅,“这些肉有的来自疫区,有的严重过期,用化学药剂加工调味品后居然摇身一变成为‘卖相’极佳的‘美味佳肴’,威胁着百姓的食品安全。”

7月,在“2015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中,七成(77.8%)人表示了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榜中,食品也连续第五年成为了中国人的最大不安。

公众期待用严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在对食品安全感到担忧的同时,公众最希望的是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真正地能够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守护住“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食品安全法》。10月1日起,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施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在10月1日出版的《小康》杂志“宏观”栏目中撰文指出:食品的品质和安全首先是由生产经营过程本身决定的,但同时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监管。食品生产的产业链长、环节多、影响因素复杂,对生产经营的投入品和行为必须予以规范并实施监督,共同保障食品安全。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生产经营者和监管者,是保障食品安全重要和基础性的措施。

但张永建也提醒到,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因素和表现的多样性,需要不同的治理对策和治理方式。仅仅制定和修订一部《食品安全法》是不够的,更重要的还是落实、落地,做好大量、踏实、“接地气”的工作,例如食品安全信息的公开透明、及时有效地向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的食品安全信息,等等。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之所以高,是因为它关乎着每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重拳严治,以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今年6月17日,习近平主席乘车从遵义前往贵阳考察。在久长停车服务区的一家小超市,习近平主席在食品区拿起一包“沙琪玛”,询问服务员保质期。随后,习近平主席又走到超市外的两处食品摊,指着米黄粑、鸭脖子,认真地了解有关情况。

习近平主席曾强调,“食品安全关系中华民族未来,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待,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考验。老百姓能不能吃得安全,能不能吃得安心,已经直接关系到对执政党的信任问题,对国家的信任问题。” 他要求全党全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从机制体制、法律法规、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全方位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治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在今年6月份召开的全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食品安全关系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是广大群众的心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要以贯彻落实新食品安全法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和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最严格的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监管制度,完善监管体系,全面落实企业、政府和社会各方责任。以基层为主战场加强监管执法力量和能力建设,以“零容忍”的举措惩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以持续的努力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总体而言,今年我国食品安全还是稳中向好的。”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观察发现,这一年并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各级监管能力也在逐步提升,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都在跟进。

“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亦显示,今年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比往年提升了“一个档次”。“这一年,您对食品安全状况满意吗?”对于这个问题,39.3%的受访者给出的回答是相对中性的“一般”;33.8%的受访者感到“满意”;另有26.9%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而在以往历年的同题调查中,都是表示“不满意”的受访者最多。2014年的“不满意率”为53.3%,2013年的“不满意率”为51.2%,2012年的“不满意率”为58.7%。相比之下,不难发现,今年公众对于食品安全的不满降低了不少,可见,“最严”和“零容忍”,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胡颖廉也指出,农产品源头化学污染、食品产品结构多小散乱、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不足等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地开展的综合执法改革将工商、质监、食药三部门合一,有削弱食品安全监管专业化的趋势。

胡颖廉总结了2015年对于食品安全工作有重要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新《食品安全法》颁布并于10月1日起施行;二是中央将食品安全纳入公共安全范畴,实行党政同责;三是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稿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全新构想。“这些事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都涉及到食品安全的重大战略方向和宏观政策调整,具有全局性意义,而不是制度的小修小补。”胡颖廉称。

医改第六年:改革关注度回升

和食品问题一样,与每个人的生活都休戚相关的医疗问题,也颇受中国公众关注。

从2005年到2009年,在连续五年的“中国综合小康指数”之“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中,医疗改革都高居榜首。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提出了“医改不成功”论断。在此之前,上一轮医改的指导思路已经持续受到质疑:持续20年的医疗服务市场化、商品化加重了民众负担,SARS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的风险。

以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这一比重由3.02%上升至4.67%,其中有一半的费用是由个人负担的。不断攀升的医疗费用成为老百姓生活中的一大负担,于是,公众密切地关注着每一次的医疗体制改革。

这样的关注热度一直持续到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新医改正式起航。

接下来的5年,《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等密集出台,不过,相较于食品安全、物价、房价等领域,中国公众对于医疗改革领域的关注度则有所下降。从2010年至2013年,医疗改革在“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上的位次徘徊在三、四位之间,2014年则下滑至第五位。

公众对于医改的关注度在2010年至2014年的这五年间有所下降,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医改的深度推进,这五年政府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却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增速连年超过20%。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医改5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3万亿元左右。

财政的巨额投入带来的效果之一,便是新医改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医保覆盖面的扩大。

2015年,新医改进行到第六年,医疗改革的关注度在“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排行榜上,也“回温”到了第二位。

服务价格的“必调之路”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为《通知》)公开发布,提出2015年医改7个方面27项重点工作任务,并明确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负责部门,对部分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时间进度要求。其中7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有: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办医;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各项配套改革。

在清华大学医院管理研究院院长高级顾问刘庭芳教授看来,医改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公立医院改革则是难中之难,从新医改的顶层制度设计来看,有高度,但也意味着难度,主要难在有效落实,难在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总而言之,目前的难点焦点还是在于公立医院的体制及补偿机制的改革。

“公立医院改革首先是从县域开始的,主要是破除以药养医的弊端,现在已经从县医院扩展到城市公立医院,在公立医院医改的整体部署下,又向前跨出了一步。”刘庭芳说。

刘庭芳还注意到,这几年公立医院,特别是城市大医院的规模扩张力度相当大,他认为,这与医改的初衷是相悖的,“我们要发展,但是发展要适度,发展不等于是盲目的扩张,盲目扩张导致了各种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浪费;此外,盲目的扩张还导致基层的医护人员留不住,患者也跟着‘往上跑’,不安心于在家门口看病,如此,分级诊疗也难以实现。”

在新医改的第六个年头,业界的一种普遍的说法是,2015年,医改已经进入到必须要攻坚的地步。

《通知》中关于2014年的工作总结部分,明确提到了医改的困难和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公立医院改革仅取消了药品加成,其他方面改革推进缓慢;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尚未形成无缝衔接,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药价虚高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综合施策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的机制尚待建立,等等。

去年,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印发《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启动第二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县(市)扩大到1300多个,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四川、陕西、青海12个省份实现改革全覆盖。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要求2015年全国所有县(市)的县级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除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外,今年医疗改革领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对于价格的触及,这也被舆论认为是2015年医改的最大亮点。

5月初,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决定从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8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公立医院改革有关工作进展情况,关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国家卫生计生委体改司副司长、国务院医改办政策组和公立医院组负责人傅卫表示,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核心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改革要求取消药品加成,把三个补偿渠道,即医疗服务、药品加成和政府补助,变为两个渠道。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了六大价格改革重点领域,医疗服务价格名列其中。

作为新一轮医改攻坚的必经之路,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改革势在必行。2015年,医疗改革的关注度为何能够“回温”?受访者们给出的理由也集中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改革方面,其次是公立医院改革。对于当前就医环境,45.1%的受访者评价“一般”,36.3%的受访者感到“满意”,18.6%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

教育的进步有点慢

“中国综合小康指数”的测评指标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大方面,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来反映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2015年,这五个方面的指数得分分别是86.8分、79.6分、77.0分、76.1分、69.7分,其中提升最大的是政治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7分;其次是生态文明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3分;再次是社会建设,比上年提高了1.2分;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均比上年有所提升,分别为0.9分和0.6分。

在“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36.1%的受访者表示,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有所增加;46.3%的受访者反映,今年自己及家庭的消费水平有所提高。多数受访者对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况、社会和谐程度、文化生活状况感到“满意”;对住房条件、就医环境、自己及家人的受教育条件、交通出行状况、社会治安状况、食品安全状况、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情况、工作环境评价“一般”。

在2015年由关系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全面小康11个关键词组成的小康指数中,消费小康指数得分最高,为82.5分,这也是消费小康指数连续第三年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幸福小康指数,为81.0分;再次是生命小康指数,为80.4分;排名第四至十一位的依次是饮食小康指数(79.8分)、公共服务小康指数(76.5分)、平安小康指数(76.4分)、居住小康指数(74.7分)、休闲小康指数(72.5分)、信用小康指数(71.7分)、生态小康指数(71.1分)和教育小康指数(71.0分)。

相较于信用小康指数和生态小康指数而言,近两三年来,教育小康指数的进步有点慢。在2013年,信用小康指数得分排在最末位,生态小康指数的排位也在教育小康指数之后;2014年,生态小康指数得分排在最末位,信用小康指数的排位也并没有教育小康指数的排位高;但在今年,信用小康指数和生态小康指数则都超越了教育小康指数。

“2015中国教育小康指数”调查发现,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大幕开启的30年来,虽然教育质量有了全面提升,教育体制也开始破冰,教育评价趋向了多元,教育改革更是硕果累累,但是,阻碍教育改革落地的藩篱亦同时存在;此外,素质教育提出20多年后,“加强素质教育”却仍是公众对于教育改革的最大呼声,同样值得中国教育反思。

公众期待“十三五”继续优化格局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个月后,“十三五”时期将正式开启。在“2015中国综合小康指数”调查中,受访者们还特别对“十二五”的成效进行了评价,并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进行了展望。

“十二五”时期,受访者们对于国家发展变化的关注主要集中于五大领域,一是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三是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五是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这五年之中,公众认为国家建设发展中最有成效的是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型升级方面的进展首先体现在服务业比重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为《小康》记者列出了一组数据: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去年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48.2%,继续超过二产;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高于第二产业5.8个百分点。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有了明显提高。2011年-2014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54.8%,高于投资贡献率7.8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为60%。”张立群分析认为,“十二五”期间,消费的增长是比较平稳的。此外,工业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积极进展,能源消费结构出现了积极变化,再加上电子商务领域的突出表现,互联网上网人数的大幅增加,张立群认为,虽然“十二五”时期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错综复杂的形势,但我国在转型升级、结构调整方面仍然呈现出了诸多亮点,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未来的五年,受访者则普遍期待国家能够继续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张立群注意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于区域发展强调的是: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

据张立群分析,未来区域布局上的一个主要框架,可能是要重点发展、培养出一个大的纵向横向交错的经济轴带,在这个基础上发挥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小康公立医院医疗
我家的小康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公立医院改制有攻略
公立医院的管与放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公立医院“联”还是“不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