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预设,精彩生成
2015-09-10杨英娇
杨英娇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与教师及同伴之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出现许多意外、尴尬、错误、惊喜等,会有意想不到、节外生枝的情节,也生成了许多新的教学契机。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没有预设的生成犹如断了线的风筝抓都抓不住,离开了生成的预设犹如信马由缰。下面笔者就结合平时的听课、巡课、课题研究,谈谈对信息技术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中预设及生成的体会。
精心预设任务,自主生成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这样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当把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时,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同理,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差、爱玩游戏,往往是从厌倦枯燥乏味的知识开始的。如果教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掌握操作方法,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求知欲,进而创造性地获取知识。
例如,在教学《图像的合成》这一课时,教师请学生欣赏PS痕迹明显的图片,并把合成图片与原始图片放在同一张幻灯片上对比。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图片不一样。
师: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前一张图片有处理过的痕迹。
师:同学们找找看PS的痕迹在哪儿?
有很多学生指出了PS的痕迹。
师(展示网络上流行的“周老虎”“刘羚羊”“张飞鸽”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屏幕,找找PS的痕迹在哪儿?
学生们纷纷表达各自的看法。
师:大家想创作出这种图片吗?
生:想。
师:学好Photoshop技术,不仅能为我们的图像创作锦上添花,还能练出一双火眼金睛,辨别出网上虚假的图片。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图像的合成》。
这样的情境预设不花哨,且扎实、有效,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自主生成的思维火花自然也就在情境中绽放。
又如,在教学《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动态PPT,讲述故事梗概:一天,美羊羊在草地上散步,心情非常好。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树林里,这时,灰太狼从树林里悄悄地跑了出来,一下子就抓住了美羊羊,喜羊羊、沸羊羊听到了美羊羊的呼救声,就骑着飞轮救走了美羊羊。
教师课前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有关上述故事的简单的演示文稿。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电脑桌面上的名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演示文稿,放映并观察与老师播放的幻灯片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践操作,回答不同点。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使这些卡通人物动起来。
教师结合日常生活,通过设疑、讲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了解动画制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操作的能力。这样联系了生活预设的情境,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动画的意义,而且会发现信息技术实践操作尽管比较抽象,但它源于生活,又联系生活,可以培养生活的智慧。
灵活预设任务,动态生成
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还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由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出现的新思想、新创意。”教师在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这样才能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创造出发展的、增值的、生动的课堂和精彩的生成。
例如,在教学《制作电子板报》这一课时,图文混排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在授课时预设了操作任务,让学生先插入图片,再插入艺术字,这些基本操作他们都会了,但在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如何进行混排,该问题是教师预料中的。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的图片和文字不能按自己设想的排呢?文字如何放在图片的上面?图片如何移动?老师要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讲解操作步骤。
学生1上台操作,选中图片点击“格式—文字环绕—四周环绕”。
师:学会这种操作了吗?还有没有其他的操作方法呢?
生2:我的操作不一样。
教师切换电子教室屏幕给这位学生,并请这位学生演示。
学生2双击图片打开“对话框—版式选项卡”。
师:还有没有其他操作方法呢?
生3:我的不一样。可以选中图片点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移动到此位置”,就可以移动了。(其实这个操作是不规范的)
师:按返回键返回到原来没有设置过格式的图片,请同学2按同学3的操作方法操作一下。
生3:按上面的方法操作,怎么没有刚才的选项呢?
师:请同学们思考,并阐述理由。请大家按同学1的操作方法操作后,再试一试同学2的操作方法。
学生困惑:刚才不可以,为何现在又可以了。
师:对图片先进行格式设置,才可以用同学2的方法操作。
学生恍然大悟。
教师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错误的操作方法,并用错误点来引导学生从错误中总结经验,动态地生成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成功地建构了知识意义,还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错误—验证错误—形成正确的操作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且用错误的知识点“活跃”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反思问题的能力。
弹性预设任务,创造生成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实施,必须在弹性预设的基础上,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动态生成的方式来推进。教师做任务设计时,不仅在学习目标的制定上要体现弹性要求,而且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有弹性。因此,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些预备任务外,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并利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任务来调整教学内容,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感受电子表格魅力》一课时,教师的预设目标是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回忆Word操作,尽量减少重复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下面是预设认识Excel的教学任务:
任务一:启动Excel与Word的方法是否相同?
任务二:Excel与Word界面有什么异同点?
任务三:Excel的功能是什么?与Word的功能有什么不同?
任务四:Excel主要应用于哪些领域,那Word呢?
教师提供几种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观看视频、小组交流或者阅读书本来解决上面几个任务。教师加以引导、评价,并提供有关的微视频、微文档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给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空间,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了其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预设的教学目标,并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只有在教学设计时尽可能多地弹性预设各种可能的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对任务全面考虑,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步骤与方法,适当删减、调换,才能更好地创造生成。
又如,在教学《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时,其教学目标是利用图标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根据实际需要,教师预设下列任务。
任务一:通过比较已有不同的处理结果,选择自己需要表达意图的方式与软件。
任务二:通过数值计算来分析问题。
任务三:通过图标呈现来分析问题。
教师提供了与课题相关的原始数据素材,制作了基础操作的微课视频,给出对比的成果、案例等供学生学习。学生在具体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包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任务。数值计算可以结合考纲侧重利用公式法、函数法、公式赋值法和函数赋值法等来表达意图;图表应用时,可以结合实际需要侧重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和饼形图的使用,并根据学生的掌握水平引导其有效地探究图表数据的转置。
课堂需要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但课堂教学任务不是设计好的完美无缺的圆,而是动态生成的、有缺憾的艺术,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正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说:“要知道,越是有点小毛病的课,越水灵、越鲜活、越能滋润学生。”任务预设与生成是和谐共生的关系。作为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者,他们所要探寻的就是如何使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二者相得益彰,并为课堂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