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问STEAM教育

2015-09-10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23期
关键词:功利化领域理念

魏宁

发端于美国的STEAM教育因其紧紧扣住21世纪世界发展的脉搏以及与国家核心竞争力密切相关的理念而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重视,近年来在国内也呈迅速发展之势。但任何美好的理念唯有转变为坚实的行动才能落地生根,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补足理念自身的缺失之处。在经历了一轮实践的洗礼之后,我们有必要回过头去追问STEAM教育最初的理念与定位,这既是为了解决现实中的困惑,也是为了STEAM教育能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要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需要STEAM教育?为什么要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STEAM教育?

如果追溯历史的话,我们会发现,STEAM教育是美国出于对21世纪国际高科技人才竞争的忧虑而发起的,旨在培养21世纪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人才。比如,《美国竞争力与创新力》报告就认为,在未来肩负创新使命、推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本多数将来自STEAM领域。数据表明,过去10年间,美国STEAM领域的职位增长率为7.9%,是其他领域的3倍。STEAM领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比其他领域高出26%,且失业率较低,这些都是使得STEAM教育火热的原因。如果我们认可上述原因是STEAM教育的动因,也就恰恰意味着,STEAM教育的源起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因驱动的。换句话说,STEAM教育的诞生伴随了相当的功利因素。

STEAM教育的这一源起很容易导致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比如,把STEAM教育单纯看作培养拔尖人才的途径,从而导致STEAM教育呈现精英化趋势。特别是当STEAM教育与各种竞赛相结合,其高端化和小众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或者把STEAM教育看作未来高科技职业的敲门砖,从而使STEAM教育成了职业培训。在现实中,这两种趋势并不鲜见。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功利化的STEAM教育势必难以长久。

因此,我们必须为STEAM教育找到一个稳定的内因,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这个内因只能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要找到STEAM教育对学生内在品质的推动力在哪里。究竟是提升了学生的科技、艺术素养?还是促进了学生的文理融通?或是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只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内在目标,STEAM教育在实践中才不会显得轻浮而功利,从而具备更长久的存在价值。

我们要追问的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是STEAM?也就是为什么是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为什么需要将这5个学科结合起来?这种结合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而当我们在课程、教学层面展开STEAM教育实践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继续追问下去:STEAM教育中的5个学科应该怎样结合?有无主次之分?这种结合有无规律可循?……

但现实还容不得我们深入思考,因为在目前国内STEAM教育的实践中,能真正融合5个学科的案例可谓少之又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绝大部分STEAM课程是由技术教师承担的,这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我们比较看重课程的技术水平,但却忽视或者难以体现多学科的融合,也很难在课程中看到STEAM思想的整体设计。而我们看到的大量美国案例却并非以技术作为切口,它可能是一节数学课,如不等式问题;也可能是一节生物课,如DNA的作用;抑或是一节地理课,如山脉等高线的绘制。在课上所采用的技术也不一定都是我们所看重的高新技术,有时也会借助化工材料、泥塑甚至剪刀、胶水等简易工具,但却能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出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与数学的结合。所以,我们必须改变仅由技术切入的STEAM教育模式,更多地发展由数学、科学、艺术课程切入的STEAM教育,才能让STEAM教育完善起来。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就很容易理解上面的两个追问,它们实际上追问的就是STEAM教育为了什么而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如果我们想明白了这几个核心问题,STEAM教育的未来之路想必不会太离谱。

猜你喜欢

功利化领域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2018年热门领域趋势展望
用心处事
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功利化及其主体性失落
幼儿园绘本教育功利化的问题及对策
对“无功利化阅读”的思考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