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与小
2015-09-10叶未央
叶未央
多年以后,研究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的学者们会面对着史料——两部几乎同一时间上映的电影《小时代》和《我是路人甲》——展开激烈的争论:那究竟是一个“大时代”还是一个“小时代”?那时的人们的生活究竟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还是艰难困苦、颠沛流离?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究竟是在苦日子里自强不息还是在蜜罐子里无病呻吟?
其实这两部电影都不能代表当下这个时代。《我是路人甲》反映的只是“群众演员”这个群体的生活状态,这个群体放到十几亿中国人的汪洋大海里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是其中不同角色的不同精神状态,倒像是浓缩了今日中国形形色色的人等:有努力奋斗的也有不思进取的,有说大话的也有吃软饭的,有好强的也有堕落的,有心高气傲的也有一事无成的……《小时代》所聚焦的“高富帅”们和“白富美”们貌似是当下都市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是这部电影并没有触及到这个人群的实质。
且不说互联网上有多少明眼人把《小时代》和郭敬明都抄袭了哪些电影和歌曲扒了个底儿掉,那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即使假设《小时代》就是完完全全的原创,也不是什么好作品,原因就在一个“小”字和一个“空”字。
所谓“小”,这个字是顶在《小时代》的脑门儿上的,生动反映了郭敬明“倚小卖小”的创作心态。强调个人主观感受是《小时代》相对于“大时代”想强调的“小”,但这个“小”真的是美好的吗?也许郭敬明是想玩个性另辟蹊径,标榜自己就是要写要拍“小”时代就是他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在文艺创作上完全不得要领,从老舍到王朔,从费穆到贾樟柯,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写“小”人物、“小”情感并引以为骄傲,却一定是以小见大——在这些“小”中打捞“大时代”的时代精神。再看看《小时代》里的这些“小”人物,疯疯癫癫,打打闹闹,磨磨唧唧,唠唠叨叨,哭哭啼啼,浑浑噩噩,哪里有一丝一毫“精气神儿”?别说在他们身上看到“大时代”的时代精神了,能看到的只是“大时代”的时代精神病!眼看着一帮漂亮的“衣服架子”身心麻痹地在大银幕上晃来晃去,听其言,观其行,那情商都是幼儿园水平的,最多也就是小学低年级水平。他们那些虚张声势的情感纠葛与心理痛苦,在我看来像极了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深沉、含蓄得像:“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一点,只需要把《小时代》中这一群锦衣玉食的青年人和当年《人生》、《蹉跎岁月》、《青春万岁》、《阳光灿烂的日子》之类影视作品中的青年人做精神状态的对比,就可以看得一目了然。古往今来,青年人都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未来,可是《小时代》的这些年轻人,怎么看都不像能挺得起中国未来的“脊梁”。我们只能寄希望于是郭敬明把当今中国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写走形了,否则,如果二十多岁的俊男美女都是《小时代》里这副德行,这个社会恐怕就要崩溃了。
《小时代》的“空”体现为故事情节内容的“空洞”与人物精神世界的“空虚”。就拿最近的《小时代4》来说吧,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其中有多少“事儿”呢?“事儿”不够,曲儿来凑,过去的情节段落闪回过来凑,还有就是大量的俗套情话甚至车轱辘话来回说。很多人讽刺《小时代》是一部“PPT电影”,也和这种先天不足、后天注水的内容“空洞”有关。而说到人物精神世界的“空虚”,首要表征就是《小时代》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拜金主义”倾向,以及《小时代》所折射出当下中国社会泛滥成灾的“庸俗成功学”。钱当然是个好东西,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本也无可非议,可如果把人生的全部意义都物质化,那就是精神空虚了。可能有人会说:“《小时代》里也大量写了友谊与爱情啊!”可那是多么虚假、多么经不起推敲的友谊与爱情啊!四个物质女郎一会儿高喊着“永远不分开”,把“友谊”搞得都疑似同性恋了。可一转眼间就能掐得死去活来,怨恨与咒骂的凶狠程度又疑似仇敌。再过一会儿又莫名其妙地互相想念起来、千方百计重聚在一起说一些肉麻的甜言蜜语。至于爱情,让女主角患上癌症,再故意气走男友以及女友们以表现“高风亮节”地独自承担痛苦……且不说这是不是俗套,如果真是这样您就一直坚持到死,为什么又半途而废地重新再找回这一切呢?俗话说:“生活又不是小孩子过家家”,我觉得这话就正好可以用来形容《小时代》里这乱七八糟、不合逻辑的友谊与爱情。
悲情戏也好,苦情戏也罢,如果轻浮且不能自圆其说,那就不是深情而是矫情。不过关于《小时代4》,不是我不明白,也不是这世界变化快,而是这电影的片名太奇怪!为什么《小时代4》叫《灵魂尽头》?我只听说过人到了“生命尽头”想追求“灵魂永生”的,真搞不明白什么叫“灵魂尽头”!我以为,如果说一个人走到了“灵魂尽头”,就相当于骂这个人是行尸走肉。要说这个狗屁不通的片名,其意思倒是很符合我对《小时代4》中众生相的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