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地理教育案例探究
2015-09-10朱丹
朱丹
摘 要: 为符合国家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改革要求,伴随新一轮课改的推进与实施,提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等基本理念和目标,这是对传统地理课程的一种挑战。学校为迎接这一挑战,将地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将传统理论学习与学生自主实践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探索,学会交流和合作,这是当今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本文针对本校高中地理课程必修教材中的案例及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和实际调查,从不同角度和深度、从纵向延伸到横向,对地理知识进行分解、整合、编辑,运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在实际教研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关键词: 新课改 地理教育 教育案例
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旨是: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知识,更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偏离了这方面要求。通过对地理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发现,新课标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的。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也是我校地理学科改革的原动力。
1.研究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新课改所提倡的,搜集整理案例素材,呈现出能够使学生感兴趣、需动手、要合作、爱动脑,并具有一定的拓展潜力的真实素材。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主动分析、比较、实验从而获得知识,逐渐形成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认知的教和学的平台。本文就从如何设计案例、如何搜集整理素材入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班授课经验分析的方法,找到适合铜山中学地理教学新课改的路线。
2.理论依据
通过对国家关于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相关文件政策的学习,对地理教学一线名师论文著作的研读,对多年地理教学经验的总结,下面分析地理教学案例的内涵和特点。
2.1地理教学案例的内涵
案例的基本内涵,即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以一定的媒介为载体,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典型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
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采用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归纳、总结,将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应知和应会、过程和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进行串联,使学生从“个例”到“种类”,从“特殊”到“一般”,从“获得知识”到“自主研究”。不仅要塑造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完整结构,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多渠道获得知识、理解运用地理知识的综合素养。
2.2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
2.2.1真实性
案例的获取一定要从实际中来,经过筛选、合并从而得到应用,而不是凭借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的产品。这样对于学生的理解和今后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才更有意义。如必修2中的中国东北地区的人口迁移、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等都是来自实际。
2.2.2完整性
案例应该具备完整性的特点,这是使知识首尾呼应、前后联系的关键。通过完整的案例才能反映出事物的真实本质和最终目的。这是选取案例素材要点之一。如必修2中的鲁尔工业区的发展及综合治理的过程,向学生展示一个工业区完整的发展历程。
2.2.3典型性
案例是由一个或几个问题组成的,内容完整,情节具体详细,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典型事例,代表某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概括和辐射许多理论知识,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不仅掌握有关原理和方法,而且为将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于实践奠定了一定基础。在实际操作中,从众多案例素材中找到具有典型性的代表,这需要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的积累。如必修3中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经验是其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都可以借鉴的,必修2中英国的逆城市化进程是发达国家逆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2.2.4启发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如何使学生课后能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举一反三,这就需要案例具有启发性,使得学生能够通过阅读、网络、媒体搜集到相关知识,从而使学习达到持续、高效。因此,每一案例都应能够引人深思,启迪思路,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向学生展示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条件和特点,启迪学生思考和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之路。
2.2.5时空性
案例中的事件应置于一定的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更严谨、更真实。
2.2.6情境性
情境性是案例的突出特征。以案例的第五特征“时空性”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引用一些鲜活、真实的实例,但这些实例往往不具备情境性,如在讲人口迁移问题时,可以使用从我国温州地区到法国巴黎打工居住的人越来越多,在巴黎逐渐形成了一个温州城的事例,一般教师会把这个实例讲述给学生听,但是不可能讲述得比较详细。如果把温州城事例加工成案例,使其成为一个有迁移背景、具体时间、地点及移民生存状况等的描述,就具有了情境性。情境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案例以“小历史”、“小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接受快、印象深。
3.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实践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是精选的经典案例,示范性强,有显著的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
在学习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时,可以利用鲁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三课本案例──“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进行教学:
3.1展示课本案例
图1 60年代的深圳 图2 现代深圳
展示“60年代的深圳”和“现代深圳”两组图片作为铺垫,如图1和图2所示,让学生对深圳的经济发展特点有直观认识,以便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的情景之中,为后面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快的原因、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做好准备。
3.2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根据上面的案例,提出以下问题:
①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该地区经济发展快区位条件有哪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
②对比珠江三角洲两次产业转移的方向,转入区的优点,以及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影响。
③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遇到哪些问题?有哪些解决对策?
④珠江三角洲地区商品粮地位下降的原因及影响。
3.3组织小组进行讨论,进行知识迁移
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我校已经实行新课改,学生的座位发生了变化,班级学生一般分成六个小组,组员面对面坐。利用教材知识窗“侨乡”、“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珠江三角洲农业结构调整”和“珠江三角洲范围示意图”、“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的演变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分布图”等资料和图片,每个学生在小组进行讨论后,发表看法,供大家讨论,组长负责记录讨论内容。
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思考,从案例讨论中发现一些基本的地理原理,并针对性地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特征与成因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4组织班级进行交流
在此环节中,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代表本小组的同学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的观点,教师和全班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学生一方面从教师的引导中增进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把握信息善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教师课后根据课堂班级交流的情况,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的情况,为后续课程提供第一手资料。
3.5分析总结
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以及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3.6知识迁移
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比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异同。让学生从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培养总结分析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根据已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将类似的问题作为课后思考,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答案,在下次课中进行小组间的辩论,教师通过辩论结果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理解。
4.结语
案例教学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让学生从案例学习讨论中获得某种经历、感悟和学习的技巧与方法。案例教学是当今高中课改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是我校地理教学改革的主流。本文把握国家课改的精神,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找到适合我校高中地理课改的新思路与新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吴燕.新课程改革下地理尝试教学法的探究.湖南师范大学,2012.5.1.
[2]王春美.基于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的新课改教学策略及实践研究.鲁东大学,2013.3.20.
[3]李宏波.浅谈新课改下的地理教学.陕西教育,2008.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