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课堂导入优化谈
2015-09-10孙劲松
孙劲松
摘 要: 化学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化学教师设计精彩教案的第一亮点。那么如何巧妙设计课堂导入紧抓学生的注意力呢?作者结合平时的实践和积累,谈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艺术和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 中学化学 课堂优化 导入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指出: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予学生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新颖巧妙,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思维与注意力,使学生专注于对新知的学习。可以说导入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学生兴趣与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优化导入环节,成为教学成功的前提与重要基础。教学中,我们要摆脱以往开门见山的单一导入方式,根据学生特点与具体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迈出教学成功的第一步。现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谈化学课堂教学导入。
一、课堂导入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布鲁纳指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参与程度与学习热情的高低。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大脑皮质就会处于兴奋状态,自然会以高昂的情绪、昂扬的斗志参与到教学中。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就会抑制大脑皮质的兴奋点,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怠慢情绪,学习积极性大为降低。一个精彩巧妙的导入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无意注意力转为有意注意力,使学生调动积极的情感与思维投入到学习中,为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2.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更是情感沟通与心灵互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是高效的,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使学生整节课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与愉悦的心情,会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情感互动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一上课就形成的,而是需要教师的营造。好的导入可以在上课前十分钟学生最散漫、思维最不集中的时间激发学生兴趣,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对教师、对学习产生积极情感,从而为教学的成功奠定情感基调。
二、中学化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1.生活导入法。一切知识源于生活,生活是各学科的源头,只有将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具有活力,才能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更好地用于实践。我们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导入化学新知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的熟悉度,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又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获取直观感知,将经验与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学以致用。如用吃氢氧化铝或小苏打片可以治愈胃酸引入中和反应的学习。用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导入新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利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乐趣,这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稳定的学习动力具有重要作用。
2.设置悬念法。课前准备一到两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但不回答,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开拓思维,是一种简单而实用的导入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注意几点:第一,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不可太难,也不能太简单,太难学生答不出,太简单缺乏启示性。因此,要了解学生的普遍学情,设置难以得当的问题。第二,问题最好环环相扣,呈递进状。一般是两个问题:一个回顾前面的学习知识,另一个预示将要学习的内容。第三,问题周密。设置的问题最好有个范围,不可漫无目的地进行。
3.魔术导入法。春节晚会上刘谦的魔术让观众震惊,给人带来疑问。同样化学课堂上运用魔术,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讲“酸碱盐性质”时,老师表演《白纸变鲜花》魔术,在滤纸上用稀盐酸画上花,用稀氢氧化钠画上叶和枝,然后向滤纸上喷洒石蕊试液,滤纸“长出”红花、蓝叶。学生在兴奋、惊奇和不解中产生疑问,为什么石蕊试液遇到盐酸变红色,遇到氢氧化钠溶液变蓝色?由此魔术引导学生探求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化学中这样的魔术还有很多,如清水变牛奶(澄清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魔棒点灯(取少量高锰酸钾晶体放在玻璃片上,在高锰酸钾上滴2~3滴浓硫酸,用玻璃棒蘸取后去接触酒精灯的灯芯,酒精灯立刻就被点燃了)。烧不坏的手帕(手帕上浸湿酒精点燃)等。通过魔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通过解习题引入新课。许多课型可以由解习题引入新课,尤其是复习课,习题课,练习课或讲评作业,等等。例如:在复习“铝”一节时,可做下列习题:有两瓶无色透明的溶液,不用任何其他试剂,你将怎样鉴别哪一瓶是氯化铝溶液?哪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这道题主要用氢氧化铝的两性回答,但学生叙述能力差,说不清楚。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借助实验解决这一问题:在甲瓶取出约2毫升溶液置于洁净的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吸取乙瓶中的溶液几滴滴入试管中。看到先有白色沉淀,振荡之,沉淀消失。再用同法把甲液滴入乙液中,看到有白色沉淀生成振荡之,沉淀不消失。再做一次同样的实验,不用滴管滴加溶液,改用倾注法加入溶液。二者均无沉淀现象消失,可让学生回答原因。通过以上实验操作,使学生看到,掌握所加溶液用量有很大关系,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结论。这种教课方法,一方面纠正了学生叙述不清的毛病,另一方面教给了学生深入系统的复习方法。
总之,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还可以用绘图、列表格、介绍科学家小传等引入新课。随地点、时间、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教师灵活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入新课,均会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旭泾.谈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甘肃教育学院学报,1991.2.
[2]王文倩.浅谈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中国校外教育,2012.4.
[3]赵立国.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导入环节的优化.学周刊,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