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三法”
2015-09-10贺沁风
贺沁风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多少。地理老师应该根据新的教育理论,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与新颖化。既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好的方法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更容易,课堂教学更具魅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地理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巧用手势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把理性的知识形象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巧妙的手势必不可少。如讲锋面系统时,一手握成拳状代表冷气团,一手伸开为掌状代表暖气团。当介绍冷锋时,让拳背接触到掌心表示冷暖空气相遇时形成的锋面,此时拳头向手掌方向移动,手掌受到拳头挤压被迫沿着拳的倾斜面向上爬升。整个过程中,学生可真切地体会到锋面移动方向,更容易理解冷锋的形成过程及冷锋的降水为什么一般在锋后。讲述暖锋时,手掌主动移向拳头,拳头受到手掌挤压后向后移,手掌沿着拳的倾斜面缓缓向上爬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真切地体会到锋面移动方向,也容易理解暖锋的形成过程及暖锋的降水为什么一般在锋前。通过拳掌手势演示使学生很快掌握冷锋暖锋的概念与本质区别。教学过程中,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学生较难理解,这时可借助拳掌手势变难为易,一手位置较低握成拳状代表大洋板块,一手位置较高伸开为掌状代表大陆板块。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时,代表大洋洋块的拳头向下俯冲,在俯冲地带形成深海沟。大洋洋块向下俯冲时,大陆板块会受到挤压抬升,代表大陆板块的手掌顺势上升,隆起成为岛屿或海岸山脉。另外,课堂教学中关于气旋反气旋空气在水平垂直方向的运动、五种主要地形的等高线图等都可利用巧妙的手势使问题形象化与简单化。
二、巧用道具教学
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各种道具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互动与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如地图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对图幅一定时,比例尺的大小与表示实地范围大小和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不容易接受,死记硬背,一遇到实际问题就经常犯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悬挂在教室黑板两侧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就成为教学中解决该问题很好的道具。教室里悬挂的两幅地图图幅一般相差不大,可认为图幅相同。首先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分别说出两幅地图的比例尺,其次比较两幅图表示实地范围的大小,最后让学生观察两幅地图上关于中国的内容谁更详细,学生很快就搞清楚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当地情况,如图幅相同的两幅图上表示陕西省与榆林市,谁的比例尺大、谁的比例尺小,哪幅图上榆林市的内容更详细,大多数学生此时都可准确回答。在讲述地转偏向力对沿地表水平物体运动方向影响时,课前可准备一个玩具小人。教学过程中,让该玩具小人站立在黑板上,站向与物体初始运动方向相同。一旦开始运动,则位于北半球时小人伸右手,位于南半球时小人伸左手,再利用口诀“男(南)左女右”记忆“南左北右”,基本规律掌握以后,再请几位同学走上讲台进行演示。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一直很浓厚,取得了很好的识记应用效果。
三、巧用画图教学
画图教学使地理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改变地理课堂教学枯燥、死板、沉闷的缺点。图像形象、直观,符合学生思维特点,教学过程中如果用得好、用得巧,往往就使得一些难点迎刃而解。如讲述热力环流时,利用画图使课本上的静态图转化为动态图,使图像变得生动、形象。首先取A、B两地,A地受热、B地冷却。先明确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地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再让学生了解高空和近地面的划分及两地近地面和高空如何形成高气压和低气压区。水平方向上产生气压高低差异后,空气又由高压流向低压,最后由两地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气流构成两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再利用高高低低原则,画出A、B两地高空和近地面的等压面弯曲情况,画图使学生对热力环流的整个形成过程理解得更透彻。讲授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时,图像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特别是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公式中关于两地纬度差的理解非常到位。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两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何时正午太阳最大、何时最小都可在图上直观地表示出来,最后的结论写在对应的三块区域中,比文字总结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为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提高学生地理素质,让地理知识伴其一生,最主要的是通过地理课堂教学实现的,地理老师不应墨守成规,而应大胆创新,不断采用新的方式方法强化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