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词配合为历史课堂增添魅力

2015-09-10徐柳珍

考试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魅力

徐柳珍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中学历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诗词的角度入手,阐述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诗词,如巧用诗词导入、讲述、过渡、总结及复习等。运用诗词配合历史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让历史课堂增添魅力。

关键词: 诗词配合 历史课堂 魅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如雷贯耳,广大教师在不断想方设法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具体进步或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还是“满堂灌”,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毫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学会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配合诗词,是其中一种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能让历史课堂增添无穷的魅力。

一、巧用诗词导入新课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如何启迪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传统课堂教学的“老师为主”变为“学生为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序曲”,它的直接作用在于引起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同时,导入具有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功效。“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在讲课中起着重要作用,一节课如果导入得好,就会很快抓住学生,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如能适当引用一些名诗名词导入新课,就会很快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令其精力高度集中,从而为整节课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讲《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时,教师可以用李白的《古风》进行导入。上课前,教师先打出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绝浮云,诸侯尽西来。”配合这首诗的内容,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此诗称赞的是谁?他是如何在战国的风云中脱颖而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又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对照问题,学生立刻就能说出此诗称赞的是秦王嬴政。教师此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回忆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的强大,他们不再服从周天子的统治,相互展开战争,兼并土地,史称诸侯争霸。在这个乱世中,脱颖而出结束分裂实现统一的是秦王,为什么呢?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最后,教师问:秦王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后,又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何种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什么?接连抛出的几个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调动了其学习积极性,令其精力高度集中,一节课就开了个好头。

二、用诗词进行讲述

新人教版的历史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教材编写比较简单。有时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一段恢宏的历史往往只有寥寥数语。教材对历史事件的寥寥数语的描述,反映了教材认为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在这种情况下,就给历史教师出了一道难题:“如何在简单的教材的基础上,使学生充分地了解整个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千百年来,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不但形象地反映了历史,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社会生活状况。在日常教学中,如果历史教师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反映某一时期历史的经典诗词辅助分析教材,就有助于学生进入历史情景,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教学有效性。

例如在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讲到“选官用官制度”这一子目时,汉朝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这种制度的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孝和廉,但孝和廉属于品德行为,无法具体衡量。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到底好不好呢?在评价察举制时,教师就可以选用当时的一首童谣讲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学生一看一目了然:举荐的有才能的人,不会读四书五经;举荐的孝顺廉洁的人,然而他的父母住到别的地方去。所谓清高清白之士都像泥土一样污浊,所谓高官将领都像家禽一样胆小。这样的一句经典诗词,辅助分析教材,比起平铺直叙的讲解,效果当然会好很多,学生对汉朝的察举制的印象就会深刻很多,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能得到提高。

三、用诗词作为过渡

过渡在讲课中起着前后衔接、承上启下的作用。有的教师认为过渡的设计不太重要,只要每个历史事件讲好,讲透,就行了。其实,这种观点不太可取。诚然,过渡在每节课的教授中,不一定要有。没有过渡这个环节,教学任务也能完成。但是,教师如果在过渡这个教学环节上多花一点心思,上课时上下两个历史事件过渡自然,就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如讲《百家争鸣》一课,讲到“孔子和早期儒学”这一子目时,教师在讲授之前可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由于学生以前学过《论语》八则,因此他们很快齐声接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回忆《论语》,学生很自然就回忆起了孔子,教师就顺势进行过渡:孔子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教育家,首倡有教无类,而且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的思想家,是诸子百家中的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那他所创立的儒学究竟是怎样的?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通过回忆学生学习过的《论语》,与学生一起背诵,就很好地激活了课堂气氛,顺势带出了孔子进入儒家学派的学习。过渡自然,流畅,提高了学生对孔子和儒家学派的兴趣,更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对过渡环节的设计,不可轻视其作用。

四、利用诗词设计问题和悬念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忽略学生的自主探究。历史教学中如果采用“填鸭式”教学法,单一的师授生听,把学生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就容易造成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困局。实践证明,精心设计问题,善于组织讨论,注意启发引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课,讲到隋唐科举制度时,按照课本的表述,科举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这样,学生很容易眼里只有科举制的积极作用。为了使学生对科举制度有更客观、全面的认识,教师可以引用“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让学生思考分析“古人为什么这样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度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好的影响?以此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通过组织讨论,教师总结:宋朝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是四书五经。埋首于四书五经,培养的只是一些只知皓首穷经的书呆子,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当西方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大力发展实用性科技时,同时期的清王朝还在大力推行科举制,全国的优秀人才都被吸引去读四书五经,求功名,没多少人开展实用性科技的研究,这样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通过诗词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远比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劳心劳力地讲,效果要好很多。总之,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出问题后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于教材所述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而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五、利用诗词进行小结、复习

有学生说:历史是“贝多芬”,即要背,要记忆才会高分。诚然,在历史教学中,要记忆的东西很多。许多学生对此无可奈何,常常是记过了又忘记,难以保持长久记忆。总是有不少学生抱怨历史很难记,很难学。确实,历史琐碎的知识点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特别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不得不让学生认真地记。如何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复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其中一个指标。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诗词。

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时,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华民族在流泪、流血。为了加深学生对这种危机状况的认识,教师可用谭嗣同的“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进行小结。一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深深地道出了中国被列强瓜分的惨状,使学生深深感受到了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从而对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有了一个深刻印象,也深刻理解了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的后果。

巧用诗词配合历史课堂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历史课堂增添魅力。

参考文献:

[1]顾俊.巧用诗词资源丰富历史教学[J].陕西教育教学,2013(4).

[2]曹静.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几点主导方法[J].新课程导学,2013(31).

[3]曾秀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诗词在历史教学中闪光[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4(2).

此文是作者主持的“广州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青年专项资助课题《诗词配合法促进中学历史教学高效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12B223)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魅力
独特魅力——MINI JOHN COOPER WORKS CLUBMAN
雨的魅力
《东方欲晓》的魅力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问刘十九》魅力的解读
“铜都一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