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15-09-10吉文胜

考试周刊 2015年37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有效性

吉文胜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也是当今教改的标志性口号之一。我针对“提高小学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这个话题,谈谈做法与体会,以抛砖引玉。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于永正老师说:“书不读熟不开讲。”一语道出了教师潜下心思钻研文本、细读文本的重要性。文本阅读越精细,教师在文本处理上就越能驾轻就熟,教学就会灵动而富有生机,真正起到帮助和引导学生阅读的作用。如:我在备《可贵的沉默》一课前,进行了“六次”阅读文本的潜心钻研。首先,我先认真地默读一遍课文,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好预设,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查字典理解,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近义词、反义词理解,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哪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都在一旁做上标注。再读,则开声朗读,把一些难读的长句多读几次,上课就能快速又有效地指导学生。三读,借助教参找出重点、难点所在,理清顺序。四读,重点研读重点难点的突破口,细读词语,甚至是标点符号,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五读,预设教学流程。六读,检测教学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细读词语为例,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我反复琢磨、咀嚼,抓住“沉默”一词,设计阶梯练习,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一片沉默给我带来了享受?这样,在脑中对每个细节都很清楚的情况下,我再认真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参只是教学的参考,作为启发、借鉴的一种工具书,不能依赖,设计教学前,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形成对教材的独特见解。

二、有效的课堂指导,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保障。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习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教给他们正确的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从“听说读写”训练进行有效指导,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1.有目的地进行“听”的训练。

从某种意义上讲,听是为了更好地说,听得准才能说得好。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常用的做法有:听课文录音,听老师范读,听同学朗读,采用问答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传声筒游戏……听之前,给学生一些听的任务,比如:听课文录音时,可以设计这样的任务:“请同学们认真听录音,看谁记住的词语最多。”听同学的朗读时,也可以这样激励学生认真听:“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听这位同学有没有加字、漏字、读错字,待会,我们给他指出来,比一比,赛一赛,谁是最厉害的‘诊断医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既集中了学生认真听课的注意力,又使学生养成了会听的好习惯。

2.有意识地进行“说”的训练。

“说”,虽是人之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同家庭,不同性格,不同经历,具有不同心理的人在此方面有所不同。我认为,“说”有几个层次,肯说——敢说——乐说——会说,要求逐层提高。首先,“肯说”是让学生开口说,把自己所想说出来;“敢说”是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开口说;“乐说”是让学生乐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会说”是最高层次的体现,不但要求学生会说、敢说、乐说,还让学生有条理地说清楚、说具体、说生动。训练“说”的途径有很多,比如:抓住关键词,说出课文主要内容;讨论问题时,讲清自己的看法;记住要点,按顺序复述故事;借助画面,展开想象,说出画中的内容……

3.有层次地进行“读”的训练。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新课标所倡导的“读”是有感情地读,是主动将自己融入作品的美读,是要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是要读出个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落实朗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指多名朗读水平较差或中等的学生逐段朗读,趁机纠音,指导他们读准、读通。其次,让学生自由读文,说说读懂了什么。最后,在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品读句子,加深理解。

4.有系统地进行“写”的训练。

读和写是一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课堂上,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进行“写”的训练,写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其一,让学生在读懂的地方做上批注,如:理解了哪个词,对哪个句子有较深的体会,简要写写文章的主要内容,读到某个词语或句子时有什么疑问,等等。其二,在文章空白点处,让学生发挥想象补白。“不善于听未必善于读,不善于说未必善于写”(叶圣陶语)。“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三、丰富的课外积累,是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崔峦同志在《大力改进小学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最开放的,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学科,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使其成为一泓活水,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俗话说:见多识广。“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荀子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阅读理解的能力,与学生知识积累及认知体验生活有很大程度的关系,一个学生,课外知识越丰富,对生活的体验越多,对社会认识的视野越宽阔,那么,他的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就越容易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1.读“有字”书籍,精读博览,广为采撷。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这一目标充分肯定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根本,小学阶段课内要求认识的生字累计才达到3000个,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课外阅读就成了增加识字量的途径之一。学生有了丰富的知识积累,在阅读理解表达上才能顺畅,做到“厚积”得以“薄发”。

2.读“无字”书籍,吸生活之水,开阔视野。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叶圣陶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仅是阅读课外书籍,而且应当建立在宽广的阅读视野的基础上,如开发课外和校外的阅读第二课堂,密切课内外联系,走出校门和家门,利用每周的双休日和每年的节假日,参观旅游,体验生活,阅读大自然、大社会这一部“无字书”,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获取新知识,感受新生活,认识新世界,领略万事万物之理。

“阅读(积累知识)——体验(内化知识)——运用(活化知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彼此联系,互为作用。通过积累过程的多次反复循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产生综合效应,使阅读积累的内涵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提高,从量的积累产生质的飞跃。

四、结语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教师要立足主阵地,让学生吸取知识的营养,茁壮成长。因此,提高小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实践、探索,总结经验,开辟课堂阅读教学的新天地。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有效性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做好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转动小脑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