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要求『道』教要得『法』
2015-09-10陈晓柳
陈晓柳
作者总会用一支笔穿凿文字,抵达深邃的精神领域。所以,大多数文章主题的终极意义都是对人生的阐述。我们无法对其视而不见,而是本能的被召唤。语文课堂教学依托的文本,大多遵循了“文以载道”这样的文学观。教师汲取文中所载的“道”,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的同时,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勘探”文章深处的“人生”。本文就来谈语文课堂人生化教学。
一、 举例子,联系相似事件求“道”
无数人生在文人的笔下,有了鲜活的生命,成为正在进行的人生范例。这一范例在不断的印证下,成为永恒的真理,能够对后人起着警示和借鉴的意义,所以,这样的事件承载着永不过时的人生意味。语文教材中不乏这样的篇章,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咂摸作者笔下人生性的东西,以其作为警示和借鉴,发掘同类事件中相似的道理。这样一来,课堂丰富了,学生眼界扩展,看到文字下的哲思。
以杜牧的《阿房宫赋》为例,这是被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仅因为其文辞翰藻的华丽,韵律的朗朗上口,还在于作者的为文心意。作者借阿房宫的修建与毁灭的历史事实,深刻反思“天下兴亡”,并借古讽今,包含着警示世人的人生哲理。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字词句意思及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举有关的例子,说说它们的相似点,以及共同指向的人生问题。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其壮、美、奢华自在形表。但是,这庞大的工程耗费人力、物力,终使得天下之人怨声载道,最终“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成焦土。虽然,作者杜牧在文章末尾写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历史上同类事件仍不胜枚举。教师可以让学生举例子:“与阿房宫付之一炬相类似,象征着国家或朝代盛极而衰的缩影的历史建筑物都有什么?”诸如德国的柏林墙、威尼斯的凤凰歌剧院等等。教师在此要继续提问:“从这些由盛到衰的建筑物上,你会明白什么人生道理?”通过举例子,学生会进行此类事件的整合,了解其中存在的人生性问题。
二、 播影片,在影音同步中求“道”
影片较之文字更能使我们如临其境获得更深刻的体悟。而文字之下所泣诉的人生性的东西也能在影音中恢复鲜活的生命,用具体的形体和色彩告诉我们从始到终的过程。可以说,影音有直指人生的视觉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利用多媒体,将人生的立体结构显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利用形象思维,根据影音对事件的聚焦进行清晰的感知。让学生光与影、声与色中,既感受到色彩明灭的变化,又能体悟到人生性的东西。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作者以林黛玉的视角观看贾府的人物、风俗、建筑物。读者也随同林黛玉进入这座华丽的贾姓府邸,在尽情观赏色彩绚丽的景色以及花团锦簇的群钗时,也在暗暗惋惜这象征着没落的封建王朝的大观园的覆灭,及周遭人物的今非昔比。教师可将黛玉进贾府这一情节用影音的效果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同时,根据人物的表情、动作、状态来分析其潜在的性格悲剧,以及性格背后的人生问题和悲剧走向。
三、 说反思,在各抒己见中求“道”
千古文章大多是对纳入眼中之物的抒写,或状貌,或描形,或写魂。其中又介入一些人生性的东西。但阅读时,我们却总将这些上升到人生层面的东西束之高阁。作者呕心所写之文成为一个阶段满足我们审美需求的文字装饰。对于语文教育者而言,应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呈现其中所暗含的含其终身受用的实际价值。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针对文章中暗含的人生性的东西进行反思,说说其呈现的现实意义。
以杜牧的《阿房宫赋》为例,阿房宫付之一炬,一个朝代也随之不复存在。阿房宫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朝代的缩影。所以作者以此为喻,借古讽今。让学生有反思、凝思的机会,说说该文章所展现的现实意义,这是对文章呈现的人生性问题的一次升华,是对“知”的一个延伸,有利于学生对本文进行深刻地理解。
语文文本中所述的事件都具有人生意义,教师不应将文章只作为文章来看,要挖掘其中的实用价值,还原作品对现世的指向意义,使教材成为学生迈向人生的一个阶梯。
(作者单位:海门四甲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