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藤麻理惠 让人生闪闪发亮的心灵收纳课
2015-09-10
整理的奥义,就是要把自己身边的环境稍微整理得舒适一些,增加每天心动的感觉。在心动物品的围绕下,生活就能变得幸福。
“‘每天整理一点,一辈子都整理不完’:整理不会骗人,整理的成果一定会以显而易见的形式出现。因此我所传授的整理秘诀就在于不是‘一点一点培养整理的习惯’,而是要‘借由一口气整理完毕,引发戏剧性的意识变化’”。
《时代周刊》评选了“2015年世界最有影响力100人”,整份名单里只有两个日本人入选,一个是村上春树,另一个就是近藤麻理惠。
不要以为这是婆婆妈妈的日本媳妇的收纳经,感觉近藤麻理惠生下来就是为了做家务的,5岁的时候开始阅读“ESSE”和“orange page”等主妇杂志,初中三年的时候,通过畅销书《丢弃的艺术》以来,真正地开始了研究整理。然后,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始咨询业务,发展出“麻里惠心动整理收纳法”。她的课程有“少女专属整理课”和“经理专属整理课”,学员爆满。
近藤麻理惠每天的工作,都是从面向无尽的杂物开始,然后帮助客户从杂物的深渊中获得重生。近藤的服务价格是,上门一次5个小时,收费3万日元。整理一个家,大概需要上门5-8次。所以基本上整理一个家的费用是人民币1万元左右。
在为各式各样的客户整理了近10年后,近藤把自己所有的整理经验都写成了书,结果一下子红透全球。
“这本书是一本整理书,同时是一本心灵疗愈书。从精神层面到整理方法俱全。本书介绍“一旦整理,就不会变乱”的整理方法,教授按照心动的标准选择物品,按照先丢东西,后收纳的顺序,按照物品类别,进行一次性、短期、完善的整理等,使人通过整理找回人生决断力,找到最初的梦想,找到怦然心动的幸福人生。”他们是这样介绍这本书的。
那些疯狂晒“近藤整理法”的粉丝就不说了,连高冷的经济学家都大喊近藤改变了他的人生。
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说Financial Times资深专栏作家,著有《亲爱的卧底经济学家》的提姆·哈福特,全家都是近藤麻理惠的粉丝。
哈福特还撰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说明:近藤麻理惠不仅是个整理大师,更是个天生的经济学家。
哈福特认为,近藤至少揭示了三个连他自己都忘了的经济学原理:1、忘记了人人都有维持现状的倾向:大家积屯一堆没用的杂物,都是出于心理上维持现状的误区,通过整理会把这种心态翻转为改变的力量。
2、忘记了收益抵减(diminishing returns):第1条裤子特别有用,第2条也绝对有用,但第11条裤子似乎没用。
3、忘记了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为了那些没啥用的第11条裤子,第4个平底锅,再去购买收纳箱甚至更大的房子,都只会增加毫无必要的财务成本。
许多囤积症晚期患者们纷纷在instagram上玩起了晒“before and after”照片的游戏,并且很多读者还坚持每天写日记,专门记录用了“近藤整理法”后每天的生活和变化。
有人说用了“近藤整理法”后,连皮肤都变好了,体重都下降了,大姨妈都准时了!还有人说因为屋子变得干净,朋友都来得更勤了,还因此找到了约会对象!
这哪里是life changing,这明明是life saving!
这些人靠着整理家里,顺便整理了自己的过去,而且也从中明确地了解到人生中什么是必要,什么是不必要,什么该做,什么又该戒。完全展现出只被喜爱事物围绕的生活。
整理的九成得靠精神。每天整理一点,一辈子都整理不完。因为人如果不改变意识,就无法改变习惯。
一口气正确地整理完毕,结果立现。所以能够持之以恒,一直维持在整理好的状态。无论是谁,只要体验这个过程,都会打从心底不让房间回到凌乱的样子。
整理时该做的,大致上只有两年事,那就是“判断物品是否要丢掉”和“决定物品的定位”。只要能够做到这两点,谁都能完全彻底整理。
很多人在身处紧要关头时,就会想要整理。弄乱这种行为,是人类想要逃避现实的防御本能。
收纳不过是临阵磨枪的解决方法而已。为什么再怎么收纳都整理不好呢?其实里面几乎都是不要的东西。
整理首先就要从丢东西开始。
该如何整理才好呢?就是按物品类别整理。不是今天整理这个房间,而是以今天整理衣服、明天整理书的方式,按物品的类别进行整理。
我归纳出三种不会整理的类型,分别是没办法丢东西的人、没办法物归原位的人,以及这两类的综合体,即既无法丢东西也无法物归原位的人。
整理时的必须作业就只有丢东西与决定收纳场所这两项而已,重要的只有要先丢东西这个顺序而已。
整理是节庆,不能每天都整理。请尽早完成节庆的整理。如果不完成节庆的整理,就绝对做不好日常的整理。只要一次完成节庆的整理,日常的整理就只是把用完的东西放回原位而已,你甚至不觉得是在整理。
重点就是,要先体验过一次完美的状态。只要一次就好,请一件一件地判断,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该丢掉,还是留下来,并且试着决定所有留下东西的定位。
只要戏剧性地体验过一次整理完毕的完美状态,就不会想再回到以前乱七八糟的情况。
整理一定有终点,当你决定好所有物品的定位,那一瞬间就是终点。而且这与工作、念书或运动不同,完全不需要跟别人比较,基准完全操之在己。无论是谁,只要整理,就能体验最棒的自己。而每个人都以为最困难的部分——持续,其实是多余的动作,因为东西的定位只要决定一次就够了。
我现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在空气清新、安静舒适的空间里,泡一壶温热的花草茶,回想今天一整天的大小事。环顾四周,墙上挂着国外买回来的、我喜欢的画作,房间的角落摆着可人的鲜花。就算房间不大,但只要摆满让自己心动的东西,在这样的房间里生活,就能让我感到幸福。
为了能够有效的整理,必须死守的一个重点就是:绝对不要搞错步骤。整理时必要的作业就有丢东西与决定收纳场所,而且一定要先进行丢东西的作业。更重要是,要做完一项后才能做接下来的作业。
在丢东西的作业结束之前,不可以去想收纳的事。整理的诀窍就是一口气、短时间内、彻底完成,还有先完成丢掉的动作,这就是我的结论。
在丢东西前,先思考理想的生活。过去我只把焦点放在要丢的东西上,都在专攻障碍物,却没有好好珍惜应该重视的要留下来的东西。
碰触时是否怦然心动?把东西一个一个拿到手里,留下令你心动的东西,丢掉不心动的东西。这样就是判断,是最简单又正确的方法。重要的是要一件一件拿地手里,试着触摸。在触摸东西的时候,试着去感觉身体的反应,就会发现自己的反应会明显地因物而异。
请想象下只被心动的东西所围绕的生活,这才是你想拥有的理想人生,不是吗?只留下令你怦然心动的东西。剩下的,全部毅然决然地丢掉。
一定要按物品类别来思考,把同一类的东西全都集中在一起后,再一口气做出判断。
从纪念品开始整理,势必失败。
严格来说,物品除了物体本身的价值外,还有机能、资讯、感情这三种价值。再加上稀有性的要素后,就决定了是否丢掉的难度。换句话说,人之所以没办法丢东西,通常是因为还能用(机能上的价值),还有用(资讯上的价值)或还有感觉(感情上的价值)。
顺利丢掉东西的基本顺序如下:一开始是衣服,其次是书籍、文件、小东西,然后最后才是纪念品,这是最佳顺序。
我相信,空间的使用不该是为了过去的自己,而应该是为了将来的自己。
因为体验过一次没有多余库存的生活后,那种解放的感觉会让人上瘾,最后完全都不想再囤积库存。反而当库存用完时,会开始思考若持续不买的话还能够撑上多久,尝试用别的东西代替或干脆省略等,很多客户的心声是:有一种动脑的乐趣,生活变更更愉快。
所谓的收纳,就是如何合理地使用空间,以收进更多东西的脑力比赛。把收纳简化到极限为止,达到能够掌握自己所持物品的状态,这就是能够让房间一直维持在整理完毕的收纳秘诀。
如果各位的目标是不会乱七八糟的房间,那么让物品配置变得更一目了然,远比思考琐碎的动线来得更重要。
不堆叠,直立收纳才是王道。包包每天都清空。收纳衣服时,如果要用透明收纳盒,绝对推荐抽屉型远超过箱型。
整理之后,我发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
为了了解自己,在书桌前自我分析或是询问别人当然都是好方法,但我认为整理是最快的捷径。你拥有的东西,会正确地述说你自己的选择历史。
整理魔法的效果之一,就是开始能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
拥有什么东西,就等同你的生活态度。对于现在所拥有的东西,我们所能选择的路有三条:现在就面对,总有一天会面对,到死都不面对。
透过丢东西,可以磨练出一个人的决断力。正确的收纳方式是,在抽屉前方靠近自己的部分摆放颜色较浅的衣服,愈往深处颜色就愈深。
请你把更多的时间和热忱,投注在真正心动的事上。或许,那也可以说是你的使命。
——摘自《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你生活在秩序当中吗?
加拿大摄影师Sara Cwynar用超过10年的时间收集她的个人物品,排列组合成这些装置创作,并命名为“Accident Archives(意外的档案)”。真正赏心悦目又有趣的作品不是刻意拼凑,当然也不会是偶然巧合。10年,我们曾丢掉了多少生活中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