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15-09-10李新华
李新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课《散步》,很多教师在主题的确定上基本上是 “孝顺”、“尊老爱幼”、“责任”,在情感价值的教育上自然也会以此为基点,营造氛围,诸如布置放学后给父母洗脚这一任务也比比皆是,至于洗了没有,也没了下文,故而只是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而已,未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领会,情感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
《散步》的主旨更深入地说,应该是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识。
《散步》所传递的生命内涵,是通过解决分歧来呈现的。如果只是把这解决的方式理解为“孝”,单纯理解为孝顺父母,恐怕有悖于作者的初衷。而如果仅以此为教学的终点,无疑落入为伦理教育而教学的俗套。
“孝”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善事父母,即要孝顺父母。不过在《礼记·祭义》中也有相应的表达,即尊祖敬宗,传宗接代,生之所源、生之所续、生之所存。“孝”是生命从初始到延续再到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呵护的传承演变的缩影。如果说,善事父母、生儿育女是人生义务,那么珍视生命,相互呵护更应是孝的本源。弄清了这点,再回过来欣赏《散步》,便会对这篇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体会。
课文开篇提到一家人去田野散步,本应尽快入题,然而文章拓开一笔,接连用了三段叙述与散步无关的情节:“她老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都让人想到了生命的逐渐哀竭,而南方初春“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 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快乐。
散步与生命有何联系?作者缘何在散步之时,增加如此多的描绘?引导学生深入去思考,细心去体会至关重要。当学生明白了散步缘于母亲的年老,散步出现分歧,我的选择是“走大路”,原因是“因为我伴同他(儿子)的时日还长。”学生自然明白了孝的本源在于珍视和呵护生命,母亲的生命是短暂的,因而,我要珍视!然而我的母亲选择了小路,却是缘于孙子,呵护之情溢于言表。一家三代人的尊重与呵护都融进了“金色的菜花、齐整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浓浓的生命之中。
这样的生命教育,不矫情,很自然地注入学生的内心。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背”“蹲”这一动作,体现了我和妻子的细心,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与珍视。“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细节描写,学生自然能形象地感受到我和妻子背负“我的母亲和儿子”如同背起整个世界的强烈责任感,共鸣就产生了。正如作者莫怀戚所言:散步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凸显生命的本质——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文中“我”的选择、“我”的背负只缘于“生命”这一崇高的人性之美,其对生命的敬重自然也会感染到儿子,让儿子明白生命的传承不仅是身体,更应是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课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而核心价值应是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自然不能是简单的说教,而更应从文字本身去体验生命内涵的存在。当“熬”、“背”、“蹲”等词化作一幅幅画面,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一遍遍地朗读与揣摩赏析,生命的存在和弥足珍贵必将实实在在地拓印在学生的生命轨迹之中。
这样的生命教育,不浮躁,接地气,很真实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们了解生命、关怀生命,从而能接纳、尊重、欣赏生命,直至敬畏生命,教师应有这样的高度,引领学生感悟生命。
(作者单位:福州市仓山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