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有情 润物有声
2015-09-10伍舒涵
伍舒涵
古人孔颖达在《乐言》疏上写道:“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道出了情感与音乐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教学是多元性的,但每篇课文无一例外地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而音乐正可以更好地诠释这些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对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素养、增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加强记忆等都有着良好的催化作用。
一、歌声导入,引人入胜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歌声导入,能触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绪高涨、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城南旧事》(节选)这篇课文包含着多层次的情绪色彩,怎样让充满现代感的学生在课堂回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怀旧基调中呢?我用多媒体播放《送别》导入新课,学生很快沉入到作者所表达的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意境中。学生已然入境,接下来的课文讲析效果可想而知。《林黛玉进贾府》是篇文言小说,部分学生难以调动兴趣,我同样是使用《红楼梦》的主题曲将他们带入到作者所描绘的情境中,一曲《枉凝眉》哀婉幽怨、沉郁悠远,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学习课文,看看林黛玉是怎样一朵“仙葩”。
二、配乐朗读,入情入境
教学过程中,朗读日益被重视,因为它是课堂上极为有效的语感训练场。朗读时要有感情地读,平淡处舒缓,激昂处高扬,愉悦处轻快,伤感处低沉。就算如此,也总感觉有些韵味不足,那是因为没有配置音乐。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语句奇丽活泼的美文,配以班得瑞的空灵音乐再适合不过,有鸟鸣声的曲调做映衬,让学生欲罢不能地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感情,以至于学生读完后说:“老师,再来一遍!”又如《陈情表》,配以如诉如泣的古筝,凄凉的情调就似李密在诉说两难的处境,情辞恳切,感人至深。学生在这样的背景音乐下朗读,忧郁低沉,与作者的心境交融在一起。
三、现曲现唱,加强记忆
《尚书·尧典》里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诗词语言的最大的特色,更何况诗歌的根源就是民歌。
苏轼的《水调歌头》内容简洁明了,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老师要求当场背诵时,她们怨声载天。我卖了一个关子:“老师教你们一个法宝,十分钟保证你会背。”随即我播放了《水调歌头》的视频歌曲,学生边听边学,两遍以后全都会唱。如此连平时最怵头背课文的同学都能迅速地默写出来。这样的歌曲还有李白的《将进酒》、李煜的 《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等等,学生学会诗词的曲子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将文字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
四、依曲唱文,调动激情
有些文章虽然没有现成的歌曲,但我们可以用其他的曲谱来唱,调动学生的激情,获得美的享受。
歌曲《在水一方》感动了七八十年代的人。在学习课文《蒹葭》的时候,我给学生听了这首歌, 邓丽君“靡靡之音”所透出的甜美和静谧也征服了这群90后,她们如梦幻般地感叹:“太美了”。我告诉她们这首歌的歌词是由《蒹葭》改写而成,并提出要求:用《在水一方》的曲来唱《蒹葭》。学生兴趣高涨。是的,唯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怎么会不让人融情入境呢?
五、相关歌曲,激发思维
歌声不仅愉悦人的感官,还能将人带入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语文课文内容包罗万象,用相关的歌曲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需要把握返璞归真的主题,可“返璞归真”过于深奥。羽泉的歌曲《归园田居》使学生理解了“返璞归真”是回归自然,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这时,歌声成了授课内容的延展,成了授课另一种艺术形式的阐释,既丰富了文本内容和授课方式,又增加了课堂的分量和艺术的张力。
总之,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恰如其分地运用音乐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感染力,有情的曲调,有声的润物,语文教学将在音乐声中结出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耒阳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