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灵动起来
2015-09-10王艳
王艳
只有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我们的课堂才会变得灵动起来。下面我就自己参加江苏省“五四青年杯”中学课堂展示比赛的课《三个太阳》来谈谈看法。
【设计思路】
一、灵动的课堂。要让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动脑
《三个太阳》是一篇近千字的新闻通讯稿,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这显然是有阅读难度的。为了降低学生阅读难度,给学生一个抓手,我在授课之前,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我设置了如下预习题目。
1.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课文(可以默读、小声读、大声朗读等)。
这一任务主要是为了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学习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让学生大致了解文本内容。
2.学一学:什么是通讯?
让学生自己先查资料,了解“通讯”这一体裁。
3.查一查:学生利用课本及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注音。
关于字词教学,不必做到面面俱到,如果课前学生已经掌握的就不必再去重复讲解。
4.记录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布置预习任务后,我在课前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把学生提出的“预习疑惑”进行了整理,把学生关注点最高、最有价值的一些“问题”呈现出来,在课堂中穿插着解决大家的预习质疑。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在预习中充分动手动脑,还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文本质疑和探究的兴趣。
二、灵动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嘴
根据学生在预习质疑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我设计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首先设计了一处人物对话:今天,女画家终于站在了南极长城站后山上,请你模仿她的口吻,结合课文第二、三部分,选其一对她父亲说:
“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南极……”
“我在南极看到了这样一群人……”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想象人物间的对话,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南极的“美丽”与令人“惊恐”,让学生从思考中去感悟南极人的精神与使命。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问题直接抛给了小组,还给了学生。问题的答案也在各小组讨论交流后白行产生。
《三个太阳》是篇幅很长的通讯,授课时如果不灵活地运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这一课堂模式,课堂就会变成单一的教者讲授课,将会变得索然无味。因此必须坚持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灵动的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动手
语文教学,讲究“听说读写”。在执教《三个太阳》一文时,我不仅让学生在预习中生疑,在交流中得答案,还在教学中穿插了多次书写训练。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女画家的壁画上,画了三个不同颜色的太阳,对这三个太阳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思考5分钟后让学生把自己思考后的答案变成书面语言呈现出来,训练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真正做到“听说读写”相结合。
【我的思考】
《三个太阳》一课的教学,在展示课中获得了好评,我想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颇具匠心。《三个太阳》篇幅较长,不允许教者作烦琐分析。我根据文本特点,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生命发展出发,把学习重点定位在“我看到了这样一个南极”“我在南极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三个太阳”内涵的挖掘上。这些知识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语文的学科规律。
其二,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了完整的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独立学习,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展示汇报,评价反馈,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完成了对文本的深刻领悟。
其三,在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轻柔的话语,与学生的愤悱之态、议论之声、会心之容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形成了一个学习语文、感悟语文的“场”,场内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相遇、心灵相通、智慧碰撞。
作为教师,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应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想学生之所想,教学生之想学,让我们的课堂变得灵动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变得快乐起来,这就是我心中的真正“课改”。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