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朗读点亮语文课堂

2015-09-10陈明财

考试周刊 2015年47期
关键词:桑娜总理词语

陈明财

华中师范大学的一位教授曾说:“当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做到大声、熟练地朗读,不管什么课程,没有学不好的。”这位教授的话很有道理。朗读既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又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的朗读教学理念,可见语文课堂应该书声琅琅,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的美,在朗读中走进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学生朗读能力的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逐步加深。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教师范读,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更直接地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随着教师精彩的范读,那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和美好的向往都会像清泉流淌于学生的心田,诱发学生情感的波澜。

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但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并不都能读懂课文,尤其碰到既不好读又不理解理解的课文。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先研究课文内容,思考如何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进入课文的意境。

例如《白桦林的低语》这篇课文,感情色彩浓厚,更应该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文章像一首诗,语言十分优美,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像一首歌,唱出了对普通劳动者的赞颂。这样的文章,老师的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把学生带到茫茫的林海,欣赏北方的原始森林,看那白桦林,倾听鸟鸣山涧、清泉浅唱,好好地看一看可敬的林业工人是怎样工作的。老师的范读让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受到熏陶,更容易理解看林人虽然是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他们是平凡而又伟大的。

二、细细品读,让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阅读是一种创造性行为,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学功底及理解能力有限,很容易造成曲解和误解。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在语文教学中,读,是手段,是目的,更是一种过程。唯有读,才能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写文章的人是“情动而辞发”,读文章的人要“触辞而激情”。《一夜的工作》是著名作家何其芳的一篇纪实文学,文章记叙了作者在陪同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了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态度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对文中总理的“简朴”和“劳苦”难以体会,对作者当时那种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无限崇敬的心情难以体会,我是这样设计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朗读的。

教师:谁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许多学生举手,教师打手势,请学生①站起来读)

生1:(朗读)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教师:大家说一说,他读得怎么样?

生2:读得比较平淡,好像我们的总理很平常,好像总理这一夜的工作没什么特别的。

生3:我也这样认为,没有读出对周总理的爱戴之情,也没有读出作者内心的激动。

生4:他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学生在听同学朗读的时候,就是一次“听”与“思”的过程,就是一次次思维碰撞的过程,他们认为读得太平,没有表达出作者激动爱戴的心情。

教师:是啊,此时此刻,作者是心潮澎湃,难以自已啊,谁再来读一读。

一名学生站起来,读得抑扬顿挫,重读了“不断”、“不断”、“简朴”、“劳苦”这几个词语。为了表现激动,声音竟然有几分颤抖,他一读完,几个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刚才的朗读都很欣赏,说说自己欣赏的原因。

生1:我觉得他强调了“不断”这个词语,说明作者内心非常激动,说明当时作者的脑海里只有“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

生2:是呀,一句话在自己心中反反复复地说,说明作者完完全全被总理感动了。

生3:他重读了“劳苦”和“简朴”,处理得很好,因为就是这两点让作者敬佩、让作者激动的。

教师:我们的总理是怎样劳苦啊!他一个晚上要审阅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他不是浏览,而是——

学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遍看一遍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我。”

学生再次朗读这一段,“劳苦”这个词语体会更深刻,仿佛和作者一起在看总理审阅文件。

教师:总理仅仅是这一夜是这样工作吗?不,这一夜工作是总理一生工作的缩影!总理几十年如一日为中国人民的事业操劳,鞠躬尽瘁。此时此刻,作者想高声对世界说——

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在心潮澎湃的朗读中,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出了作者当时的激动、崇敬和幸福之感。学生和作者做了一次心灵的对话,此时此刻,学生的朗读让文本升华了,总理“劳苦”和“简朴”的形象会深深的扎根在他们的心中。

三、边读边悟,让文本人物“活”起来

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让人物“活”起来。小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喜欢用一个词语概括。读了一篇文章,对一个人物的理解往往是最凸显的那个方面,而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很难把握。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细细品读可以突破这个难点。

《穷人》这篇课文塑造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形象,对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致入微,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之后,她的内心十分矛盾痛苦,让学生反复品读,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那几个省略号,更是把当时桑娜那种矛盾痛苦由无可奈何的心情刻画得入木三分。怎样才能读出省略号,读出人物复杂的心情呢?我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然后在班级汇报读。在一次次汇报与评价中,学生知道桑娜当时的心情是紧张的、是时断时续的,她是多么同情可怜那两个孩子,觉得自己一定要收养他们,可是她又是那么关心、爱她的丈夫,丈夫为了这个已经有五个孩子的家已经够辛苦。如果丈夫不同意怎么办?会打她吗?在朗读中,学生仿佛成了桑娜,在矛盾恐惧中煎熬。

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很精彩,我让学生分角色读,先让学生说说应该把握什么样的语气语调,怎样读出语气词。然后让他们省略叙述部分的话,男女生分角色读,刚开始学生读得有点别扭,没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来。我让学生看看提示语,再结合对人物的理解读。桑娜因为害怕丈夫反对,因此小心翼翼地巧妙地说出西蒙孩子的事情,渔夫也决定收养西蒙的孩子,与桑娜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边读边想,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的作用较大。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在学习这些语句时,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重点的词语,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例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文中“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和“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些语句,教师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重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让学生体会到鲁迅语言的幽默和深刻。第一个句子表面上是说自己的记性好,实际上批评作者读书太马虎。第二个句子中的“黑洞洞”指的是旧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鲁迅在与反动派的斗争中所遭到的迫害。又如《瑞雪图》中的第四自然段,生动形象地描绘雪后迷人的景象,突出雪景的绚丽多姿。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儿化韵,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雪后的自然美,读出作者当时对雪后美景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使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准确、得心应手的工具。学生用这些工具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收到各种社会性的情感陶冶,课文中自然景观的绚丽多彩,领袖的艰苦朴素和不辞劳苦工作的精神,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朗读水平,让学生通过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调节课堂气氛,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生情的境界,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桑娜总理词语
新总理
容易混淆的词语
穷人
找词语
《穷人》梗概
总理答记者问最『强』音
总理说的事我们怎么做?
续写《穷人》
穷人的心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