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触”激“发”
2015-09-10罗裕水
罗裕水
“一天之计在于晨”,那一课之计又在于什么呢?好的开头往往会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新课改要求教师确立“优质教学”理念,而实施优质教学则必须重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的地位不可小觑。那么,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学什么,目的是什么,也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为整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流程的流畅运行提供了可能。
一、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要有针对性,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导入设计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向学生传授哪些新知识,应达到什么要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对学生进行什么品德教育等。能否实现教学目的,是一堂课成败的标准。因此,教师的导入设计,必须围绕教学目的展开,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
其次,要关照实际,从学生学情出发。教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一定的顺序性,又有一定的阶段性。课堂的导入设计要有明显的针对性,要从学生家庭生活环境、社会生活阅历、文学艺术修养,接受心理水平出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有的放矢。
最后,要贴近实战,与不同文本相照应。不同文体,要作不同的导入设计。如抒情散文可以以情导入,以情激趣;说明文可以导之以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议论文应当导之以理,启发学生自主思考。
二、课堂导入的“激趣四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课堂教学的导入如果运用得当,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课堂导入方法做了些探究,梳理出四种较为常见的导入法与大家商榷。
(一)设置悬念“诱导”法
“学则须疑”, 好问题的提出犹如一粒小小的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会让学生的心湖泛起层层浪花,巧妙的悬念设置更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文展开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
高中学生的心理还不够稳定,他们的热情会更多地受好奇心的驱使。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点,在导入环节中有目的有方向地巧妙设计悬念,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释疑而探索的心态,这种方法会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来。如教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课时,我设计了两个悬念:
常言说得好,“水火不容”,我们发现作者落笔处处不忘“火”和“雪”,两者放在一起写会否矛盾?有何作用?
林教头和陆虞候之间展开了哪些“水火不容”的争斗?结果又如何?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初步的阅读探究,看看哪一组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既准确,又迅速。”
问题一经抛出,马上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迅速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投入到了对课文的阅读与探究当中。
(二)开门见山“直入”法
当前教育教学中提倡一种教学方法——目标展示法,又称为“一课一得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一进课堂,就直奔主题,即“目标展示”导入。如在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我们在初中读过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它描写了一个趋炎附势,随“势”而变的小人——奥楚蔑洛夫,他是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他的另一经典之作,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怎么样的人物?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去认识下不一样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吧。
尽管是一种最简洁的导入方法,但直截了当,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学习的主要内容,很自然地进人了学习状态。
(三)温故知新“联想”法
高中语文许多内容前后紧密联系,在题材类型、表现思想和写作手法等方面是相通的,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以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联系旧知,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唤起了他们与新知类似的记忆及联想,为学习新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如教授《项羽之死》时可这样导入:
我们在学习《鸿门宴》时已经见识了项羽刚愎自用、自负逞强的性格,今天我们走进《项羽之死》进一步感受项羽的傲慢、自负和缺少心机。这样的性格特征是否是导致他走向英雄末路的根本原因?难道正应了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的“性格决定命运”?
这样饱含情感的导入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概括复习了旧知识,使学生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激发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四)创设情境“体验”法
课堂导入时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知不觉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特定情境。由于中学生感性思维占优势,情境式导入利用音乐、视频等直观形象的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并受其欢迎的,在教学实际运用中相当广泛。如我授课时比较常用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利用影视资料再现情境,导入新课。如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播放了《红楼梦》的电影片段,然后提问:影片中的林黛玉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交流后导入:带着对林黛玉这些好奇,让我们也跟着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吧!
2.利用音乐渲染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如《大堰河——我的母亲》的导入:
曾经,有这样一首歌打动我的心,这就是《感恩的心》。请同学们听,并看屏幕上的歌词。如今,一篇文章以同样的感情再次震撼了我的心,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板书课题,示意学生齐读。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堰河——我的保姆》,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和课文的内容发生共鸣,从而寻求精神的家园。正像魏书生老师所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老师要舍得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好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青翠带露的绿叶,它能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高效。
综上,不论是通过何种方法导入新课,都要使语文课堂充满情趣和激情。要找准“燃点”,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学来兴味盎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知识。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无定则的原则,就一定会实现一“触”激“发”的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连城县第一中学)